对华100%关税生效前,特朗普突然"急转弯",豁免数十种商品关税

对华100%关税生效前,特朗普为何突然 "急转弯",开始仓促调整关税政策,背后暗藏哪些考量?

美国总统特朗普

距离美国计划中对华100%额外关税生效仅剩10多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中意外松口,承认这一关税措施 "对美国经济不能持久",同时透露 "希望与中国达成公平的贸易协议"。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尔街日报》披露,特朗普政府已悄悄启动关税豁免计划,对黄金、LED灯等数十种商品解除关税限制,并预告将扩大豁免范围至农产品、飞机零部件等领域。

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既是美国国内经济压力的集中爆发,也是特朗普应对司法诉讼与选举需求的双重考量,更标志着中美贸易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策的急转弯,首先源于美国国内日益加剧的经济反噬。

自特朗普政府今年多次加码对华关税以来,美国制造业、零售业已不堪重负。

全球航运贸易

休斯顿港一家物流企业原本订购的中国起重机,因叠加关税成本飙升至原来的3倍,最终被迫取消订单。

更严峻的是,美联储已发出预警,关税加码可能导致美国核心通胀率上升75个基点,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进一步加重企业融资负担。

面对这样的经济现实,特朗普不得不收敛强硬姿态,通过豁免关键商品关税,来缓解国内行业的反对声浪。

从政治层面看,这场政策调整更是特朗普为2026年中期选举精心设计的战略妥协。

当前多项民调显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成为其执政以来最不受欢迎的议题,64%的受访者明确反对提高关税,其中,摇摆州选民对物价上涨的不满情绪尤为强烈。

特朗普关税政策难以为继

特朗普显然清楚,失去中间选民的支持将严重影响选举前景。

此次豁免的商品中,不少涉及关键摇摆州的核心产业--俄亥俄州的制造业依赖中国的钛合金板材,佛罗里达州的旅游业需要平价LED照明设备,这些精准的豁免操作,无疑是为了争取当地选民的支持。

同时,司法层面的败诉风险,则成为压垮强硬关税政策的 "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先后裁定,特朗普政府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关税的行为 "超越法定权限",最高法院将于11月初举行听证会。

若最终败诉,特朗普政府需退还2024年以来征收的约数千亿美元关税,这将对本就紧张的美国财政造成巨大冲击。

提前豁免部分商品关税,本质上是在为败诉做准备,通过缩小关税覆盖范围,减少未来可能的退税规模。

美国联邦法院

这一系列操作,更清晰地暴露了美国 "极限施压" 贸易策略的失效,推动中美博弈从 "关税对抗" 转向 "规则竞争"。

特朗普政府曾寄望通过关税加码,缩减对华贸易逆差,但数据显示,关税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目标。

相反,中国通过精准反制掌握了博弈主动权,不仅对美国大豆等核心输华商品,酝酿对等反制措施,还对涉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实现了规则层面的精准回应。

在供应链领域,中国企业通过拓展东南亚、非洲市场,有效降低了对美市场的依赖。

而美国半导体企业则因对华出口管制,面临每年减少120亿美元营收的困境。

从根本上看,特朗普的 "退堂鼓" 并非真心放弃对华遏制战略,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策略调整。

特朗普经贸团队

说白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始终充满 "两面性和不确定性",遏制中国的基本方向不会改变,但手段会根据选举需求和经济状况灵活调整。

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未来的中美贸易博弈将更加复杂,既有短期的政策博弈,也有长期的规则竞争。

未来,唯有回到多边贸易规则框架下,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才是最符合中美两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