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不看好你,偏偏你最争气"!
"陈佩斯"这个不靠资本,不懂规矩的导演,曾经大家都等着看他笑话。
可没想到,阔别荧幕多年,如今陈佩斯带着《戏台》回归,竟然"大杀四方"。
就连人民日报都忍不住下场锐评,言辞犀利,句句说到中年观众心坎里……
上映前的层层阻拦
只是看到,陈佩斯导演的这部电影,连上映的时间,都被最近其他提档的电影给挤掉档。
导致最后无奈,只能妥协,时间整整往后延迟了一个星期之久,才能上映时。
大家也就能够想到,这部没有资本加持,大家就认为没有流量的电影,想突出重围有多难。
筹备一部电影,除了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就是极其重要的"投资方"。
说白了,拍电影处处用到钱,没有钱,就不可能把一个大制作的电影给完美呈现出来。
可是,资方都是最现实的,他们从来不打无准备的之仗,也不投没有商业价值的电影。
更何况,他们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已经七十多岁的陈佩斯做导演,做主演,就更不感兴趣。
于是就导致,当初陈佩斯在拉投资的时候难,就算拉到投资,中间竟还遭受了5次资方撤资的经历。
让原本就困难重重的拍摄条件,再添了一层风霜。
可是,就算是自己抵掉房子,砸锅卖铁,他也有自己心中对于艺术的坚守,不允许高价的广告植入毁了自己的心血。
大家觉得他轴,不顺从赚钱的规则,拍电影不就是为了赚钱。
可是不然,《戏台》可能在别人眼里是电影,可是在他心中就像是个"孩子"一般。
是要赚钱,但是要站着把钱赚了,而不是委曲求全。
所以,惺惺相惜,这样的陈佩斯,虽然资本远离,可是四面八方的朋友都来了。
黄渤、范伟甚至主动选择零片酬去出演,朱时茂虽然未参演,但是仍然无条件出资100万,来支持老友陈佩斯。
也是有这些人的支持,才让大家看到了"地道"、"原滋原味"、"不含杂质"的《戏台》。
而这部电影,也确确实实给那些不看好他的人,打了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笑比哭难,戏比天大
当时,《戏台》上映的时候排片率不足,受众群体少,以至于就连陈佩斯都担心,很多年轻人不会为这部电影去买单。
可是,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莫名的默契。
不仅自己看,还带着孩子来看,甚至,带着孩子的孩子来看,有些人还二刷、三刷。
截止到现在,《戏台》的票房已经超过了2.35亿,还在持续的增长过程中,有望突破5亿大关。
而除了票房好以外,口碑也好,豆瓣评分一路高涨,这些都离不开电影中,那些大胆的暗喻。
都说,艺术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记得最清的一个片段,就是当大帅为迎合自己的想法,执意让班主改剧情时。
陈佩斯腿一软跪在地上,一句"我改不了啊",也是让大家看到了,即使权利压身,仍不愿妥协。
这恰恰和陈佩斯当年遭遇的事情如出一辙,勇敢站出来说不,虽赢了官司,但是却惨遭雪藏的经历产生了共振。
而洪大帅,也恰恰隐喻那些,财大气粗,不懂艺术欣赏的资方,张口闭口就狂妄自大,不给这些老艺术家生存空间。
而黄渤饰演的包子铺伙计大嗓儿,因为班门弄斧,捕获了洪大帅的欣赏,从而给自己得到了上台演主角的机会。
也正正是在讽刺,那些没有什么真本事,却靠着有背景,有资源,就能挤掉别人角色的"戏混子"。
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看的时候,电影院内很多观众都哄堂大笑。
可是,在笑完之后,心里又有些难过,所以大家才会给了《戏台》很高的评价。
而人民日报也站出来怒赞这部影片,字字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而为什么,这种电影,只有老艺人们,才能拍的出来。
真实的原因是,他们不仅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或许荒诞,可是却敲响喜剧最深入的"内核"悲剧。
会有后劲儿,会引人深思。
不像那些商业片,很快的消失在人海之中,而是可以留下来的艺术之作。
所以,观众说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
而陈佩斯却说,是来还欠观众的"电影"。
这场双向的奔赴,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电影的"纯粹"。
就像很多观众一样,希望陈佩斯能长命百岁,再拍出这样的好电影。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