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月初一,别再稀里糊涂地烧纸了!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天,有的人瞎搞,烧了也白烧,甚至搞错了给自己找麻烦!


今年是60年才碰到一次的特殊日子,老天爷的时间和老祖宗的规矩全赶到一块儿了,稍不留神,你那份心意,可能根本就"寄不出去"!


这到底是咋回事?


就是今年这个日子,它不一般,撞上了三个很少见的情况。


第一个,叫"甲子重回"。今年是乙巳蛇年,六十年一个轮回,刚好转回来了。老辈人讲,蛇年这气场,乱得很,变动大,干啥事都得加倍小心。


第二个,叫"双春年"。你翻翻日历,今年年头一个立春,年尾又一个立春。好多人觉得这是好事,结婚的多,觉得有"生发之气"。


可你想想,祭祖这事,求的是个"静",求的是个"稳"。


一个要动,一个要静,这俩气场不是拧着来吗?这就更要求我们,心里得有数,不能乱来。


第三个,闰月往后推了。今年多了一个"闰六月",把这十月初一硬是往后推了不少日子,都快挨着小雪了。


这意味着啥?


意味着今年的"寒衣节"比往常冷得多,寒气重得多!时间也靠近年尾巴了,老话讲究"天时",这时候给老祖宗送去暖和的衣服,就显得特别急,特别重要。


寒衣节到底是干嘛的?


说白了,就是给走了的亲人"送寒衣"。


别看它没清明节那么大动静,也没中元节那么热闹,但它那份心里的牵挂,是实实在在的。就是怕那边冷,得给送点衣服过去,让他们在底下也能过个暖冬。


这可不是瞎编的。


周朝那会儿就有记录了,到冬天要祭祀,后来《礼记》里白纸黑字写着,初冬时节,要"赐死者衣"。


等到秦汉的时候,才开始流行烧纸钱、烧纸衣服,这个法子才传开。尤其在北方,河北、山西、陕西这些地方,特别看重这个节。


陕西那边还有讲究,烧纸的时候得在地上画个圈,写上名,这叫"专供",省得被别的"人"抢了去。


送的不是几张纸。


是当儿女、当后辈的那份心,那份孝道。


正因为今年这个天时不一般,老一辈人嘴里念叨的那些规矩,就显得格外要紧。他们说的三条底线,不是迷信,是几代人传下来的经验,是怕你心意不到,还怕你出事。


第一条:火不烧尽,人不能走!


这句话,每年都有人用教训来证明它的分量!


有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就是个形式,火盆里纸一扔,火苗子还在那儿跳着呢,人一转身就走了,觉得完事了。


这是大错!错得离谱!


首先是危险!十月初一,天干物燥,北风刮得呜呜的。每年新闻上报的,因为烧纸引着了荒草、引发山火的事还少吗?那火一着起来,可不管你是谁,损失誰来赔?人要是伤了,你负得起责吗?


等等,多等一会儿,看着那纸灰全部变成黑的、白的,用棍子扒拉开,确认里面没有一点火星,再用水浇透了,这才叫负责任!


从老理儿上讲,"纸没烧干净,钱就没送到"。


这个烧的过程,就是你跟那边"沟通"的过程。你得亲眼看着那些纸衣服、纸元宝完完整整地化成灰,这才能算人家"签收"了。你这边火还着着,人就跑了,那不等于快递送一半,快递员跑了吗?


心意没送到,你忙活半天,图个啥?


第二条:供品要摆双数,烂的臭的不能上!


这是尊重,是脸面!


给神仙上供,用单数,三样、五样,那叫"阳数",敬的是天。


可给自家的祖先,那不一样,老祖宗已经是"阴"了,得用双数。两样、四样、六样……寓意着成双成对,圆圆满满。你摆一个苹果,算怎么回事?是盼着他们在那边也孤零零的?


还有质量。


"供品必须是干净的,完整的。"


你自己都不吃的烂水果,发霉的点心,有破损的食物,绝对不能往供桌上摆!有人说,反正他们也看不见,吃不着,糊弄一下得了。


你糊弄的是谁?


是你自己的良心!你摆上去的那些东西,代表的是你的心意。你用烂东西去应付,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诉他们,你在心里根本就没把他们当回事吗?


这种不敬,比不祭拜还让人寒心。


第三条:时间不能错,家里规矩不能乱!


祭祖这事,有它自己的"时间窗口",不是你想啥时候去就啥时候去的。


时间上,寒衣节,要么就在十月初一当天去,要么就往后推一两天。


"绝对不能提前!"


清明节可以说"早清明",提前去没事。寒衣节不行!你提前去烧,阳气还重着呢,时节不对,你送那"寒衣",人家根本收不到,白费功夫。


也不能太晚。天黑了就别往山里、坟地跑了。太阳一落山,阴气就重起来,人待久了,对自身不好,也容易撞上不干净的东西。


关于去的人,这里面的说道就更多了。


"在很多地方,特别是讲究家族传承的地方,还保留着'女婿不上坟'的规矩。"


有人觉得这是老封建,都什么年代了,女婿也是半个儿,怎么就不能去了?


但老规矩认为,女婿毕竟是外姓人,这是人家本家的家事,你一个外姓人跑去参与人家核心的祭祀活动,于理不合。


当然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就一个女儿,不让女婿去,谁去?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很多地方也开始变通了。


可如果你在的那个地方,宗族观念还很重,长辈们也特别讲究这个,那就得尊重。这不是迷信,这是对一个家族传统的尊重。


除了这些规矩,吃,也是过节的一部分。


这些热气腾腾的吃食,吃下去的,不光是填饱肚子,更是把一家人聚在一起的那份暖意。


北方好多地方,这一天要吃饺子。饺子长得像元宝,有好彩头,也象征着团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外面的寒气好像也进不来了。


南方呢,吃糍粑的比较多。糯米做的,黏黏糊糊的,意思就是一家人要像这糍粑一样,紧紧地"粘"在一起,团结,分不开。


还有的地方吃红豆饭,觉得能辟邪;有的地方吃长长的面条,盼着家族的香火能长长久久地传下去。


今年这个六十年一遇的寒衣节,是叫我们把心沉下来,把老祖宗的那些规矩,好好地再捡起来看一看。


烧纸要烧透,是对逝者的承诺,也是对我们自己和别人的安全负责。


供品要成双,摆的是尊敬,显的是格局。


时间要选对,人要守规矩,敬畏的是传统,也是天地自然。


我们再也抱不到他们了。


但在那香火和纸灰飘散的时候,心里念叨着,天冷了,给您送衣服来了,您在那边,要穿暖,要安心。


这或许,就是我们能给的,最后的温柔。


你家乡的寒衣节,又有什么特别的说法和习俗?是不是也有这些讲究?说出来,大家一起聊聊,别让这些老传统,说着说着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