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李婶住在苏北一个普通小镇上,身体一向结实,性格也直爽,每次邻里聚会,她总爱端出自己煲的汤,说是"女人喝了补血,男人喝了精神"。
汤里一定少不了红枣,扔上一把,满满的甜味。
她说这是从小到大的习惯,听老一辈讲,红枣补气养血,尤其对女人好。
这些年她更是天天喝,春夏秋冬,天天都炖。
有时候光是一周,就要用掉两三斤红枣。
问题出在前段时间。
她女儿要出嫁,婚前全家去做了体检,图个安心。
李婶本来是不太在意的,觉得自己啥毛病也没有,可报告出来,医生皱起了眉头,说她肾功能有问题。
抽血显示,肌酐和尿素氮偏高,尿检也发现了蛋白和隐血。
最让医生疑惑的是,她的体内铁元素异常积累,几乎一抓一大把地超出参考范围。
医生追问了生活习惯,得知她长期大量食用红枣后,神情更加严肃。
普通人听说红枣,一般不会跟肾脏联系到一起,更多人只会想到红枣"补血"。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很多人长期吃某种食物,但从没真正了解它的成分和潜在影响。
红枣的铁含量虽然不是所有食物中最高的,但它的铁是以非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吸收率本来并不算高。
可配合高维C食物或长期重复摄入,它的累积效应不容小觑。
再说到李婶的肾脏问题,医生之所以警惕,是因为她铁超标的状态很容易引起一种叫"铁过载性肾损伤"的病变。
铁元素本身是氧化性很强的物质,在体内一旦过量,会参与到一种叫Fenton反应的氧化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
肾脏作为代谢铁的通道之一,在这些氧化物攻击下,很容易出现慢性炎症、水肿,甚至导致肾小球硬化。
有研究显示,慢性肾病患者中有将近1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铁过载,尤其在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下降人群中,铁过载可能是关键诱因之一。
不仅如此,李婶的饮食结构也让问题更复杂。
她家乡饮食偏甜,汤里不止红枣,有时还加些桂圆、冰糖,吃得过多使她体内胰岛素抵抗加重。
糖摄入高,本就增加了代谢系统的负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再加上红枣的铁负担,肾脏几乎是双重打击。
查资料发现,国内某省市中心医院的慢性肾病患者数据中,超70%的女性患者有甜食偏好,而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喜欢用红枣、蜂蜜等"天然甜食"替代白糖,以为更健康,结果却陷入"天然误区"。
更奇怪的是,李婶其实并没有贫血。
医生看了她近几年的体检记录,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都很正常,有时候甚至偏高。
这就说明,她根本没有"缺血",但依然不断通过食物摄取铁,反而是身体"储铁过剩"。
人在铁过多的情况下,肝脏会先储存,但肝功能一旦负荷过重,铁就会转而在肾脏、心脏等器官沉积。这不是简单的"铁太多",而是"铁堆积性毒性"。
有人会疑问,红枣不是铁含量没那么高吗,怎么就能出问题?关键在于"长期、大量",而不是一次两次。
李婶这种天天吃、每次一大把,几年累积下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有一项发表于《营养代谢杂志》的数据调查显示,连续三年以上每日食用30克以上红枣者,体内铁储量平均比普通人高出20%以上,部分人群甚至达到35%。
而且其中约11%的人肾功能指标出现了轻微异常,虽然不足以诊断为疾病,但这种长期趋势非常危险。
李婶听完医生解释后很震惊,她一直以为自己是在保养,没想到反而吃出问题。
这件事被亲戚朋友传开后,大家也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吃错了东西。
可问题远不止是红枣,很多人对所谓"补"的理解,本质上都是片面的,甚至是盲目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李婶的问题不止在食物本身,而是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长期错误所积累的后果。
她平时不怎么喝水,觉得"喝多了跑厕所麻烦",这让肾脏本就紧张的代谢更加艰难。
很多研究都指出,水分摄入不足是慢性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人体在脱水状态下,尿液浓缩,毒素和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肾小管就容易受损。
尤其在摄入高糖或高铁食物时,如果水量不够,肾脏几乎是硬扛着处理这些负担。
除了饮食和水,李婶还有个习惯是晚上喜欢憋尿。
家里人早劝她别这样,她总说"睡觉途中起来影响睡眠"。
但实际上,长期憋尿会让膀胱壁肌肉变弱,尿液滞留也会导致细菌繁殖,进而引起泌尿系统反复感染,波及到肾脏。
有泌尿科医生指出,一些慢性肾病的女性患者中,有40%曾有过长期憋尿习惯。
说到底,这不是红枣一个东西的问题,而是整个"好心办坏事"的生活方式。
想养生的人太多,真懂健康的人太少。
李婶的故事,给人提了个醒:盲目补,不如不补。
更关键的是要有科学常识,而不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