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四川成强降雨中心
据四川气象消息,16日开始,我省有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盆地有中到大雨,西部、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方有暴雨;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需防范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气象次生灾害。
据中国天气网,陕西四川等地将为强降雨中心。本周,华西至黄淮地区继续维持多雨格局,15日至17日、18日至21日将有两轮降雨过程无缝衔接,局地雨量或较常年同期偏多1倍以上。
总体来看,累计雨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中西部和北部、陕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山东西南部。中国天气网特别提醒,四川、陕西交界地区降雨具有一定极端性,这一带本周几乎天天下雨,且夜雨特征明显,累计雨量将超过250毫米,需持续警惕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等各类次生灾害。
02多地河流水位或超警戒线
受降水和水工程调蓄影响,9月16日,青衣江、岷江、沱江可能出现小幅涨水过程,超过警戒水位的可能性较小。雅安、乐山、眉山、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部分中小河流可能发生明显涨水过程,其中雅安市陇西河、名山河,眉山市安溪河、思濛河,绵阳市和德阳市境内秀水河可能发生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本次过程,盆地西北部、西南部的部分山溪沟及中小河流因局部强降水有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风险区域内的人员要注意远离沟谷、山溪,禁止下河戏水露营。
03农业生产提醒
9月15至21日,四川、陕西、河南、云南等地降雨日数多,一般为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强降雨时段在17至18日、20至21日,其中川陕交界处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具有一定的极端性。频繁降雨易导致低洼农田积水,旱地作物根系早衰,已成熟作物不能及时收获晾晒,易发芽或霉变。同时,持续阴雨寡照会导致秋粮作物灌浆速度下降,不利于秋粮作物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降雨较多地区做好清沟理渠,雨后及时排湿降渍,并根据作物长势合理追肥或开展"一喷多促",减轻渍涝危害。
还需做好农机调度,抓住降水间隙收获成熟作物,同时注意通风存储,避免籽粒发芽霉变。
04农作物大雨防灾指南
水稻
及时关注当地天气预报,做好工作预案,提前检修水泵,确保能够正常使用,储备充足防涝抗涝物资。
1. 全面疏通排灌沟渠,强化田间开沟排水,确保雨后能迅速排掉田间渍水,减轻渍涝危害。
2. 受水浸田块,当水位下降时,立即清理田间渣屑,洗苗、扶苗,冲洗叶片上的泥浆,以恢复叶片正常生长,提高光合作用。
叶片恢复生理机能后,及时追肥。
对已冲毁无法恢复的稻田,及时清表整地,补插秧苗或改种直播稻,弥补灾害损失。
密切注意病虫测报信息,特别注意细菌性病害和迁飞性害虫的防治。在施药防治病虫害时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稻米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
大豆
对受涝地块,采用机械排水和挖沟排水等措施,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滞水,防止沤根。
针对当前大豆未封垄,待机械能进地时及时中耕松土,破除板结,同时培土防倒。
受淹地块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加之根系吸收能力减弱,要及时追施氮肥补充营养,促进大豆恢复生长。
大豆受涝时,根腐病、溃疡病、炭疽病等病害可能加重发生。坚持预防为主、病虫兼治的原则科学选用药剂,切实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重点防治斜纹夜蛾、高隆象和锈病等。在病虫防治过程中,可与叶面肥、调节剂同时喷施,"一喷多促"实现防病、防虫、减灾、提质、增产的效果。
蔬菜
1. 关注天气,提早预防,及时抢收。适宜采收的蔬菜及时抢收。
2. 加固设施。设施栽培,棚内有作物的,及时闭棚防风,尽量保证棚膜、设施及作物安全,如果风力超强,需割膜保棚;设施栽培,棚内无作物的,及时收起棚膜泄风。露地栽培,棚架栽培的,加固支撑。
3.疏通沟渠。及时疏通排水沟渠,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台风后暴雨淹没田块。清理沟渠,排除积水,对于地势低洼、自行排水困难的田块,要用抽水工具排水,尽量减少受淹时间。
1.及时清除病死枯枝,叶面稍干爽时立即喷施广谱性杀菌剂,减轻病害发生。喷施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受淹后土壤易板结,且肥料流失较大,退水后天气放晴时尽快松土,并追施薄肥,恢复植株生长。
2.绝收田块及时补种。退水后及时翻耕晾晒土壤,为后茬生产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