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秋是闰六月十四,公历8月7号下午一点五十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里很重要的一个,标志着天气要转凉了。不过,立秋后气温不一定马上就降下来,有时候可能比三伏天还热,"秋后一伏晒死狗",说的就是"秋老虎"。但不管怎样,立秋意味着庄稼快要成熟了。随着温度慢慢降低,作物进入最后的乳熟期,农村又要进入忙碌的收获阶段了。古人把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到了立秋,首先能感觉到有凉风了;接着,地面上开始出现露珠;然后,寒蝉感受到阴气,叫声变得响亮又凄切,这就表示秋天来了,草木开始结果,收获的季节到了。那今年立秋到底特殊在哪呢?
第一个特点晚立秋,说是过中午十二点就算晚立秋,今年刚好超过。老话讲早立秋凉快,晚立秋热死牛,估计后面还得热一阵子。专家说这跟节气时间算法规则有关,跟农闲安排倒是真没关系。
第二个叫母秋。农历闰六月十四是双数日子,算母秋。老农谚说公秋爽母秋凶,母秋可能更热。村里老人说去年公秋那会儿确实凉快,但去年没闰月。这事也没法对比,毕竟每年情况不同。
第三是黄金秋。晚立秋算黄金秋,庄稼晒足阳光收成好。不过现在都是新品种,未必真需要多晒太阳。气象台说立秋后紫外线强,提醒农民戴帽子。这个提醒倒是有用。
第四点秋包伏。立秋在8月7号,末伏是十八号,所以立秋后还在伏天。这叫秋包伏,说明伏天还没完。往年伏天结束天就凉快了,这次还要再熬十多天。办公室空调费肯定要涨。
第五个热烘烘秋,老话直接说立秋后跟夏天一样热,得接着防暑。最近新闻也报道说高温预警持续,医院中暑病人多了。社区发传单让老人少出门,晚上公园乘凉的人反而多了,可能觉得晚上凉快点。
气象站说这五年极端天气变多,传统节气规律也不太准了。去年早立秋也没见特别凉快,反而出奇热。但农村大爷还是按老规矩收谷子,说百年经验不能丢。
立秋当天太阳位置到黄经135度,白天黑夜一样长。现在手机一查就知道,以前都靠观察影子长短。科技确实方便,但有些老办法还挺管用,比如观察傍晚火烧云,真有次下雨前天边特别红。
城市里超市冰棍卖得比夏天还好,商场空调开最低档。郊区施工队改早晚干活,避开中午。外卖小哥穿防晒服,电动车座垫都放凉垫。这些都是立秋后热的结果。
学校九月初开学,很多家长提前买薄被子,怕宿舍没空调。有的租房平台开始推遮阳帘出租服务。宠物店卖狗用防晒衣,价格还贵。这些都是围绕热展开的生意经。
老人早上五六点就去公园遛弯,说这时候凉快。年轻人熬夜的还是照样玩手机打游戏,医院急诊室半夜人不少,可能中暑加感冒都有。养生直播间推荐绿豆汤配方,评论区骂声不少,说不如开空调实在。
总之今年立秋不寻常,五个特点凑一块,防暑降温不能停。该买的防护用品都买了,该关的空调接着开。老话说的听一听,但具体还得看天气预报,毕竟现在技术比古人发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