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万科人,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救活万科。"

万科走到命悬一线的境地,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它一直是一个"好学生",是带着传奇光环的创业故事,是公司治理的中国式标杆,是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在投机分子和冒险者遍地的房地产界,万科从来与"冒险突进"和"火中取栗"无关,早在2012年,郁亮就提出房地产进入了"白银时代",在2018年9月,万科更是第一个提出"活下去"。

当今万科的决策层,俱为科班出身的"子弟兵",多人有财务背景,务实理性且身经百战。当这家企业也发生财务爆雷,在我们看来,行业雪崩的原因应该远大于内部的管理性因素。

因此,万科能否"活下去",是中国房地产的集体命题。为万科寻找"出路",便是为本轮危机的幸存者寻找出路。

先来讨论万科出路的外部条件。

在中国,"墙倒众人推"是一个常态,不过,万科似乎是一个例外。在陷入生死绝境的今天,万科仍然具备至少四个外部优势--

 第一,中央部门关心。自2024年4月份万科出现"流动性短期承压"以来,从中央部门到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指导,起到了关键的协调作用。

第二,大股东支持。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深铁多次公开重申对万科的支持,甚至直言"万科背后是深圳地铁,深圳地铁背后是深圳国资"。

第三,金融机构给出了充分的耐心。在万科遭遇"经营性困难"时,银行、险资、信托公司、资管公司等金融机构,选择了展期或加大授信额度等行动给予支持。

第四,房地产市场正在向好。在诸多政策的加持下,房地产市场正在迎来黎明的曙光,经营得当的房企在过去一年已经走出了健康稳定的步伐。中国房地产行业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外部市场环境给予万科的机会仍然存在。

在企业面临"生死劫"的时刻,比财务破产更大的凶险是信用破产,万科的出路和能否"活下去",首先建立在多年良好信用的积蓄上。在这个意义上,危机的天平仍然倾向于"复活"。

尽管如此,万科的出路并不清晰。

在2024年4月公开承认"的确遇到了阶段性经营性困难"之后,我们对于万科的战略决策、产品创新、一线员工心态等进行了持续调研。从外部人的角度来观察,今日万科似乎有点乱了方寸。

我们认为,为了迎战危机,万科亟待推行以下四项"强化"措施--

▶▷第一,强化逆势拿地,为紧绷的流动性补充活水。

当一家房企遭遇流动性问题,决策者往往会用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去调债务结构,这固然重要,但可售货值结构的调整同样不可忽略。

如果不拿地,只是强调在手项目的库存去化,那么好卖的很快就会卖光,留在手上的基本上都是难卖的老大难,可售货值结构只会越来越恶化,最终导致流动性的进一步瘫痪。

逆势拿地,在优质城市的热门区域拿地,是为了调货值结构,是为了获取活水。现在拿地,还会是活水吗?会。原因有二:其一,当前楼市虽然仍处于低谷,但优质地段产品力出众的楼盘仍然能够热销;其二,不少城市的地价已经回调,操盘空间更大。在过去的一年,央企金茂与民企龙湖的一系列实践已经证明这是颇有成效的经验。

2024年全年,万科仅拿了10宗地,花了不到80亿元;对于一家销售额仍然维持在约2460亿元的房企来说,这样的拿地规模差不多已是休克状态。卖好资产是本能反应,是被动求生,强化逆势拿地,为紧绷的流动性补充活水,是主动应对,需要定力和勇气。

▶▷第二,强化产品纪律性,以更高效率创造业绩。

当前的万科仍然保有强大的产品力创新,既有负责前沿探索的旗舰项目,比如上海的理想之地与中兴傲舍;也有成熟的产品系,比如在全国十几座城市取得良好市场反应的"拾"系项目。

但是,我们看到,相比其他头部房企,比如龙湖、建发和绿城等,万科在产品力创新方面的纪律性稍逊一筹:旗舰项目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经验,难以被全国各地公司有效吸收;成熟的产品系在落地时,往往遭遇"公司墙"或"部门墙"的阻隔而变形。

▶▷第三,强化"全国一盘棋",呼唤变革"偏执者"。

在所有的中外公司案例中,当大型危机爆发之际,"唯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公司决策层必须有"偏执者"挺身而出,以决绝的姿态,统一号令并承担所有后果。

在遭遇"经营性困难"之前,万科就做过反思与检讨:"在管理方面,万科过去一直是采用充分授权、分布式的特点,造成了离散度大的问题。"

尽管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是因危机蔓延速度太快,导致改进的进展十分缓慢。

今天万科的出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团队的死战决心。这是企业家从优秀到卓越的惊险一跃。万科要走出困境,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管理层。无论是产品管控,还是绩效管控,都需要更到位的"中央集权"。

▶▷第四,强化万科文化,激发员工精气神。

归根到底,企业是一个以文化和信念凝聚人的营利性组织。即便到今天,万科的企业文化仍然是所有中国公司中最健康和阳光的之一。

在一线调研时,我们会经常听到万科员工不约而同的说法:我们对于万科是有感情的,如果总部有清晰的指令让我们奋力一拼,我们这些人一定没日没夜地往上冲……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万科管理层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所谓的"上层"问题上,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一线团队与一线员工的能量。高举"大道当然"的万科文化,用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发起总动员,激发起每一位员工的精气神与战斗力,是万科"复活"的必由之路。

在《激荡三十年》里,万科出场的第一个场景是这样的:

"1984年1月24日,正在欢快地倒卖玉米的王石骑着自行车途径深圳国贸大厦,突然看到很多警车、警察和聚集的人群,一打听,原来是邓小平到大厦顶层俯瞰特区全貌,公安局正在清理现场。他在后来回忆说,'我好象感到干大事情的时候到了。'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便是万科的前身,"

这是一个创世纪般的开始。在后来的四十年里,万科始终是当代中国企业史的主角之一,它一直没有离开镁光灯照耀的主场。今天的生死危机,也许是命中注定会发生的考验,也许,还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对于万科来说,现在不是等政策来解救自己的时候,而是上下一欲,以"战时智慧"与员工、股东、客户、合作伙伴等各方同舟共济的时刻。

除了万科人,没有其他力量可以救活万科。

跟很多人一样,我们不希望看到它的倒下。

万科,你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