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破美国总统首访邻国或欧洲盟友的惯例,延续了第一任期不走寻常路的风格。据美媒报道,他的团队正与沙特密集磋商,计划5月中旬成行。特朗普则公开喊话,只要沙特承诺四年内向美国投资1万亿美元,就能"买下"他的首访资格。这与他2017年首访沙特时带回的1100亿美元军售大单一脉相承,只不过这次的价码翻了近十倍。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深谙"概念营销",将外交访问包装成"投资换面子"的生意。他甚至在记者会上直言不讳:"沙特同意投资近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人的工作岗位!"这种赤裸裸的金钱外交,连美国媒体都忍不住吐槽:总统"把空军一号变成了移动收款机。"

但沙特并非任人宰割的冤大头。尽管今年1月沙特王储承诺四年内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特朗普却临时加价到1万亿,引发沙特不满。据内部消息,沙特提出附加条件:俄乌冲突停火前,不会安排特朗普访问。这个要求看似突兀,实则是沙特在大国间走钢丝,它既要在石油减产协议上与俄罗斯合作,又需美国制衡伊朗,还要避免卷入西方对俄制裁的漩涡。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沙特已不再满足于做美国的"提款机"。近年来,该国通过"愿景2030"计划加速经济转型,与中国共建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红海新城等重大项目,2023年中沙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特朗普指望沙特用军售大单来纳投名状,但中国是用基建、新能源和5G技术打开沙特市场,也难怪沙特对特朗普的"万亿美元要价"反应冷淡,连外交礼节性的回应都欠奉。

就在特朗普炒作访沙之际,中国商务部长与沙特大臣通话,谈话内容涉及"特朗普对等关税",双方明确反对单边制裁,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并商定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这通电话的时机绝非巧合--它既是给沙特吃定心丸,也是对美方关税战的精准敲打。

中国的外交辞令变化更值得玩味。最近,外交部驻港公署针对特朗普的关税讹诈回应:野蛮人永远不要指望等到中国的电话。年初,中方对特朗普的"百日访华"计划还保持"开放沟通"姿态,但随着美方在关税、台湾问题上频频挑衅,回应已变成"没有可发布的信息"。这种"已读不回"的冷处理,折射出中国对美策略的根本性调整:当美国沉迷于零和博弈,中国选择用实力说话。

特朗普的沙特之行,暴露出美国外交的致命短板--将国际关系简化为"付费玩家"游戏。从要求北约盟友增加军费,到威胁韩国承担更多驻军成本,再到如今的"首访标价",美国正把全球盟友体系变成"充值会员制"。这种短视做法,连《外交事务》杂志都警告:"特朗普正在拍卖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除了访问沙特之外,特朗普还不止一次表达过希望访问中国,但他的团队至今没和中方谈妥访华条件。不是中国不给面子,实在是美国人吃相太差--既要中国买国债救美国经济,又卡着半导体出口、搅动台海局势。中国外交部那句"元首互访需要水到渠成",就差直接说"先把诚意摆桌上"。对比特朗普以为首访能换钱的思维,高下立判。

反观中国,在中东走出另一条路。2023年促成沙特伊朗和解,2024年推动也门停火,2025年与海湾国家推进自贸区谈判......中国不卖军火、不设条件,而是用发展机遇凝聚共识。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成为中东最大投资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超过美欧总和。美国忙着收"保护费",中国帮沙特建世界最大光伏电站、为阿联酋造智慧城市。孰高孰低,中东国家心知肚明。

特朗普或许以为,只要沙特打钱,他就能复制八年前的"外交胜利"。但他忽略了一个根本变化:全球权力格局已今非昔比。有人说特朗普这是"务实",要我说这叫"短视"。特朗普以为买到了"影响力",殊不知中东早不是美国的"后花园":沙特一边收着美国的军火,一边拿着中国的5G技术;阿联酋刚调整和美国之间的防务协议,转头就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