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和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一样狠,以存在潜逃风险、阻挠或危害诉讼等理由驳回释放杜特尔特,并将他转移到第三国实施软禁的请求,看来,杜特尔特再也回不家了,恐终老于国际刑事法院的囚牢。
10月10日,荷兰海牙。多家媒体转引法新社称,国际刑事法院拒绝了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以健康为由的临时释放申请,也没同意把他送往第三国"软禁",裁定继续羁押。报道给出的理由,主要是可能外逃、可能干扰诉讼、可能影响证人、以及他本人和家人公开否定案件合法性。
先说事实。ICC的考量点很直接:人要在,证人要稳,程序要往前走。杜特尔特阵营一直强硬发声,家人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海牙这一套。然后从法院角度看,这些言行会被当作"有能力、有网络、也有意愿去动手脚"的信号。所以,放人的门一直是关着的。
再补一条背景。菲律宾在2019年3月正式退出ICC,但并不"一退了之"。按照规则,2011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发生的相关案件,ICC仍能查。这就带来一个现实问题:侦办在海牙,落地要各国配合。因为这个,ICC对"临时释放到第三国"的方案一向很谨慎,结果常常是"不冒险"。
接着看国内政治。马尼拉这两年,马科斯阵营和杜特尔特阵营时有交锋,话都不客气。外界就容易把司法动作解读成掰手腕。需要点清的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谁下令抓谁,公开可核的权威文件很少,很多说法是阵营放话,真假混在一块儿。同样,这也让ICC更不愿松扣子,因为一旦人回到熟地盘,追诉难度会直线上升。
然后说程序。ICC过去很少准许临时释放。除非被告健康到无法应诉、或者有国家愿意并能严格监管,还要检方点头、法官把关,多重卡点。眼下看,检方还在找证人、补材料;辩方会继续打健康牌、合法性牌,反复申请。这是拉锯,但只要人被羁押,检方推进会更顺。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环节:第三国接收的问题。谁来接?怎么管?出事谁担责?这些都要写进纸面承诺。很多国家不愿背这个包,所以"软禁他国"的路子,在实践里很少走得通。
同样值得盯的是菲律宾官方后续表态。配不配合、配合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决定ICC取证和未来审理的效率。如果出现新的逮捕请求、证人保护请求,马尼拉怎么接招,外界都在看。
傍晚的海牙风很硬。ICC拘留中心外,几名记者缩在围栏旁,抱着设备等口信,律师提着卷宗快步进门,门口的安保把名单又核了一遍。下一步,马尼拉会不会就是否配合海牙给出更清晰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