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乱拳中,尽管苹果公司一再保持沉默,但深处风暴漩涡中心的这家美国科技巨头,其处境仍备受关注。英媒《金融时报》(FT)28日发表专题报道,深入剖析iPhone的零部件构成与供应链体系后指出,特朗普试图让iPhone回归美国本土制造,无异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上一个"不信邪",想要打破"美国制造产品成本过高"固有观念的智能手机厂商--摩托罗拉,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建厂仅一年,便因销售惨淡、成本居高不下而关闭。

如今,特朗普政府又将目光投向美国苹果公司,希望这家科技巨头能将iPhone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回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甚至畅想,数百万工人在美国"拧螺丝"组装iPhone的场景。

但FT援引供应链专家的话预测道,特朗普的计划,或将让苹果重蹈摩托罗拉的覆辙。更有专家警告称,若iPhone完全在美国组装,售价可能飙升至3500美元。

FT指出,苹果难以将生产迁回美国,原因远不止劳动力成本这一因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苹果在中国构建起了精密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这才是转移生产不易的关键。

圣克拉拉大学利维商学院教授安迪·蔡(Andy Tsay)直言,过去企业选择中国,或许是看中廉价劳动力,但如今中国凭借高效的生产效率、强大的灵活性以及世界级的制造水平,才是吸引企业持续扎根的核心原因。

当地时间2024年9月9日,美国加州,2024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举行。iPhone 16系列亮相。IC photo

中国制造,绝非人力成本低廉那么简单

FT认为,深入探究iPhone的内部构造,便能清晰窥见苹果供应链的复杂性,也更能理解为何分析人士对特朗普的想法并不看好。

iPhone作为全球最畅销的消费电子产品,自2007年问世以来,已售出约28亿部,为苹果公司带来超过1万亿美元的收入,占公司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

苹果每年出货量超过2.3亿部iPhone,相当于每分钟生产438部。通过大规模生产和成本控制,每部iPhone 16 Pro(256GB)能带来约400美元利润,净利润率达36%。

新款iPhone由约2700个零部件组成,苹果的187家顶级供应商中,有大约150家的工厂位于中国。FT指出,苹果的全球供应链,堪称全球经济复杂网络的"教科书式"范例,绝非关税等简单手段就能轻易撼动。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数据,目前只有不到5%的iPhone部件在美国制造,包括玻璃外壳、实现面部识别功能(Face ID)的激光器,以及包括处理器和5G调制解调器在内的芯片。其余的大部分零部件由中国大陆生产,高科技零部件多产自中国台湾地区,还有部分关键部件来自韩国和日本。

约85%的iPhone仍在中国组装。全球知名半导体行业观察机构TechInsights的报告指出,鉴于中国深厚的智能手机供应链根基,以及大量熟练工程师和装配工人,苹果几乎不可能将iPhone组装转移回美国。

和20年前一样,中国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对于苹果这样的美国公司仍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巨大优势,但更重要的是:如今的iPhone供应链,已经整合了亚洲十几个国家及地区在零部件生产上的专业技术,并以中国的供应商集群为核心支撑。

仅从三个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就能直观感受到将生产转移至美国的难度:iPhone的显示玻璃在美国制造,但使其成为触摸屏的核心部件多由韩国生产,最终在中国组装;iPhone边框由一整块铝切割成型,这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机器,目前只有中国具备大规模生产能力;就连组装iPhone的74颗微小螺丝,也主要产自中国和印度,且依赖于人工固定边框。

TechInsights的分析师韦恩·林(Wayne Lam)表示,这一生产过程依赖大量中国高精度计算机数控机床(CNC),而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供应商们多年积累才形成现有规模,在其他地方难以复制。

"如果苹果公司要将iPhone的生产转移到美国本土,他们无法购买到足够数量的CNC机床,来满足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生产规模。"林补充道:"这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在中国以外几乎不可能成功复制。"

《金融时报》制图

此外,即便苹果尝试分散供应链风险,将目光投向印度、越南、巴西等国,但它还面临一个几乎绕不开的问题--大多数iPhone芯片和电池生产中至关重要的稀土元素原材料,都是由中国开采和提炼加工的。

以镧和镝为例,前者用于iPhone电池延长寿命、增强屏幕色彩,后者应用于彩色屏幕和振动功能。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属进口依赖中国,包括苹果在内的企业都直接从中国采购这些材料。FT指出,这也赋予了中国一定程度的反制筹码。

4月初,中方已经针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精准反击。

"美国不可能复制集组织、规模和技能于一体的中国供应链体系"

FT进一步指出,供应商和制造商集中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极大提升了苹果的生产效率。一旦转移产能回美国,跨洋沟通和运输将带来效率损失。

文章强调,"企图脱离于这种集组织、规模和技能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圣克拉拉大学利维商学院的蔡教授(Tsay)表示:"在供应链中,将各项活动集中在同一区域有很多优势,包括沟通的速度和质量,还利于产品和工艺设计创新。"

他补充道,"这意味着你可以非常快速地收货,也可以很方便地与供应商沟通。而当客户和零部件供应商之间隔着一片大洋时,劣势便会凸显。"

在部分零部件独家供应的情况下,将供应链完全转移回美国更是难上加难。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为例,其生产的iPhone主要处理器,即便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产,但其在台湾地区和韩国生产的芯片目前仍无可替代。

因此,将生产转移到美国,即便不需要数十年,也需要在自动化、基础设施、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长期巨额投资。更何况,说服外国零部件制造商赴美建厂同样是巨大挑战。

"如果你是一家中国供应商,生产的某种零部件既能用于iPhone,也能用于华为或小米等中国品牌手机,你就具有优势,"美国银行的瓦姆西·莫汉(Wamsi Mohan)说, "人们没有动力将这些工厂分离出去,因为你在中国能获得的规模效益和生产效率,是仅以苹果公司为单一客户时所无法企及的。"

蔡教授补充道,美国政策四年一变,缺乏稳定性,也让企业不敢轻易投资,"他们需要制定一个更长远的规划。"

曾参与摩托罗拉美国建厂计划的时任高级副总裁兰德尔(Mark Randall)也坦言,企业在估算新工厂的成本时,关税会带来"一场噩梦"。

他说,"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不会对我们今天看到的变化做出短期的、下意识的反应。你必须具备高度的战略眼光,并且清楚自己的长期发展方向。"

这种不确定性已经在苹果身上显现。就在白宫低调豁免手机、电脑等产品的所谓"对等关税"后,特朗普于4月13日又突然改口称,美政府并未宣布任何关税"豁免",相关产品只是被转移到另一个关税类别。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同日也放风说,上述关税措施只是暂时的,这些产品几个月后将面临单独类别的征税。

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随后被问及可能的豁免时暗示,他可能会为某些大型公司提供关税减免。他补充说,他最近已经与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进行了交谈,并"帮助"了他,但并未提及具体内容。

而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Kush Desai)则称,苹果及其他公司都没有获得"任何豁免"。他补充说,美国政府将基于苹果、英伟达和台积电等公司在美国扩大生产的现有承诺推进议程。

据美媒CNBC报道,苹果公司尚未就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发表评论,预计CEO库克可能在5月1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讨论相关问题。

在蔡教授看来,对于苹果公司来说,现在是一个关键时刻,"因为他们依赖中国,而且这种依赖具有双重性--中国既是供应商,又是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中国也需要苹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