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朗普闹僵后,普京像变了个人,不排除核反制,泽连斯基紧急喊话谈判

根据环球网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公开喊话,称已向俄方提议谈判,但未透露具体日期--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冲突,正因多方动作频繁进入新的博弈阶段。

故事要从特朗普最近的表态说起,这位美国前总统在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放话,若50天内无法达成协议结束俄乌冲突,美国将对俄罗斯征收"大约100%的关税"。更早的时候,他预告将发表"重大声明",被媒体猜测可能涉及向乌提供远程导弹,甚至打击莫斯科等俄境内目标。尽管特朗普的政策动向尚未完全落地,但已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俄乌、美俄关系中激起涟漪。

普京(资料图)

俄罗斯对这类"外部施压"的反应,比以往更直接。7月14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回应"爱国者"导弹入乌时直言:"美国一直没停过向乌送武器,尽管他们总说成本高。"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高层对加里宁格勒州的强硬表态。7月17日,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斯卢茨基警告,若北约攻击这一俄飞地,"将触发包括核手段在内的反击";同日,联邦委员会国防和安全委员会委员穆拉托夫补充:"攻击加里宁格勒等同于宣战,俄方回应会比在乌克兰的行动更严厉。"

加里宁格勒的特殊地位,是这场风波的核心。作为俄罗斯嵌入欧洲腹地的"飞地",它南邻波兰、东北接立陶宛、西濒波罗的海,自俄乌冲突以来,其战略价值因连接俄本土与加里林格勒的"琥珀之路"受阻而愈发凸显。北约秘书长吕特刚宣布美与北约达成"向乌运送武器"协议,美国"最先进武器"将通过北约协调入乌,部分装备甚至可能在几天内送达--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对"领土安全红线"的敏感度陡增。

再看俄乌谈判的最新动向。塔斯社援引与俄谈判团队关系密切的消息人士称,乌方已邀请俄方谈判,但日期未定。泽连斯基当天也发声,强调"必须加强谈判力度,尽一切努力实现停火",并明确"需要领导人级别会谈"。不过,俄方态度依然谨慎。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7月17日曾表示,俄方愿去伊斯坦布尔谈第三轮谈判,但"没收到乌方愿意谈判的信号"--直到泽连斯基7月19日的表态,才算有了新进展。

普京(资料图)

为什么乌方此时主动提议?背后有内外双重压力。从内部看,乌克兰刚完成政府改组,需要调整节奏推进关键事务;从外部看,美国施压明显--特朗普虽未正式执政,但其"50天达成协议"的说法已形成舆论氛围;加上美国新"武装乌克兰"计划虽提出,但武器到位需要时间,乌方需要通过谈判姿态争取缓冲空间。

不过,谈判前景并不乐观。前两轮在伊斯坦布尔的谈判虽有进展,主要集中在人道主义问题(如战俘交换、阵亡士兵遗体处理),但核心矛盾始终悬而未决。俄方坚持"无条件停火"不可行,乌方则要求"先停火,再谈其他",且拒绝承诺不加入北约。第三轮谈判若启动,可能在人道主义议题上继续推进,但要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双方立场差距依然巨大。

当前局势的另一面是冲突持续。俄国防部称控制顿涅茨克居民点,乌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同日通报"前线发生数十次战斗"--这说明即使谈判信号出现,战场上的博弈并未减弱。俄罗斯对加里宁格勒的强硬表态、美国对乌军援的推进、北约与俄的"武器竞赛",都在为这场冲突注入更多变量。

普京(资料图)

泽连斯基的"紧急喊话",某种程度上是乌克兰在复杂局势中的平衡术:既想争取谈判带来的停火可能,又不敢完全关闭军事支持的大门;既需要回应国内民众对和平的期待,又要避免被国际社会视为"拒绝谈判"。而普京的"变化",本质上是俄罗斯在应对外部压力时的策略调整--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划红线",用更明确的威胁(如核手段)阻止可能的军事冒险。

这场冲突的未来走向,取决于多方博弈的结果:美国能否在50天内推动协议落地?北约对乌军援的实际效果如何?俄罗斯对"红线"的坚守是否会因外部压力松动?乌克兰能否在谈判与军事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或许在下一轮谈判中能找到部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俄乌局势的每一步变动,都将继续牵动全球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