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这天有点意思,立冬和农历九月十八撞一块儿了,比平时遇上的时间还要特别点,刚好赶在"大重阳"前一天。按老辈儿说法,这一天给老人增福祈寿挺有讲究,加上又赶立冬,一口气两份"幸运",双份好日子。这段时间本来就是九月"敬老月",重阳、大重阳、尾重阳接连不断,老人们过节的氛围也比别的月份热闹。

月中立冬
天气怎么走,老一辈看得挺有门道。立冬这回正好碰上"月中进冬",日期卡得很准。习俗里立冬分三种,月初、月中、月尾,月中最有讲头。啥意思呢?有句老话叫"冬在中,穿单衣",意思说刚进冬的时候还不太冷,大家还能简单穿点,厚衣服不用急着翻出来。其实每年节气和冷暖关系被议论得挺多,不过这类说法总有点玄乎。但不得不说,老祖宗的话人人顺嘴一念,也算是生活中的乐趣了。
白天立冬
有个"冷不冷"的说法,跟这天是白天还是晚上到也有关。2025年立冬,时间卡在正午十二点过三分钟。民间讲究"白天立冬暖烘烘,晚上立冬冷飕飕",说是白天交节就比晚上来得暖和些。很多人心里都会嘀咕,这一冬大概不会太早降温吧。科学怎么说挺复杂的,但大家总愿意信上一句老话,图个心理安慰。

说到今年这年份,其实也挺稀罕。属蛇的乙巳年,碰上双春闰六月,全年多出一个月凑满384天。这种年份里的立冬每隔60年才见一次,碰巧今年就赶上了。细算一下,2025年都快过完了,离2026年也就五十来天。农活也基本收尾,家家开始琢磨春节和来年打算,感觉一年一晃就又到头了。
立冬偏早
立冬在农历九月,这个月就成了"菊月",也有人叫它"授衣月",算秋天的最后一站。天气说冷不冷,说热不热,秋意还在,冬味只露点苗头,所以这时候大家衣服还不会完全换成冬装。等到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民间就按习惯叫它们寒月、冬月、腊月,寒冷才算正式来到。这次立冬偏早,大部分人还是盼着多享受点秋天的温柔。

今年是母冬
农历挑着立冬日子也挺讲究,逢双数叫"母冬",单数叫"公冬"。老话说,"公冬凶,母冬爽",这意思可明了,双数立冬不易冷得厉害,大家过冬可以放宽心,极寒天不会咋折腾人。今年是母冬,怎么也比往年多几分安心,穿衣随意些没压力。
风头也是大家关注点。老辈儿说,今天要是北风起,冷空气提前安排,冬天温度降得快,雪水也多。过年赶着"七九河开",冷劲儿还在继续。立冬如果南风吹,那今年冬天雨雪会少点,春节赶着雨水节气,气温回升得快,也可能遇上春天缺水,农活有点麻烦。每年这时候,老家那块都有人偷着数风向,真有点孩子气。

晴不晴、下不下雨,也是大家闲聊中的话题。老一辈说,"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立冬要是出了太阳,这冬天大概率雨雪不多,腊月初二干干爽爽。反过来,立冬下雨,后面湿气就多,明年立春、雨水打头阵,冰雪化得也快。过年那阵子,谁家要是囤了厚衣服,穿上的机会肯定多,湿冷的日子不好凑活。
其余的天气说法也不少。立冬有霜,那后面一阵子会暖和些;当天冷得厉害,用得着提前烧炉子,春天说不定来个"倒春寒",保暖一直不能松劲。今年春节正好赶上立春加雨水,气温起伏估计会有"先暖后寒"的节奏。过年走亲戚,千万别把厚衣服放远了,说不定又得用上。

这些习俗和民谚,老一辈说得挺有意思。虽然说现在看天气预报比啥都有谱,但每到节令,家里人还是爱把这些老话拿出来盘一盘,讲点趣事,也算是人情味。谁还不懂呢?地方气候千差万别,并不是哪句都能准。但有了这些话,冬天冷暖变化心里总不慌。讲真,平时都说节气就像给生活加点料,凑个气氛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