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中国,欧盟制裁中资银行,冯德莱恩喊话不许与俄合作,转头就要访华?

根据环球网报道,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欧盟因涉俄军事行动制裁中资银行和企业的消息被提及;关键时刻,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又将访华,这场"制裁"与"会晤"的交织,藏着怎样的逻辑?

先看欧盟的制裁。欧盟称部分中资实体"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有关",因此对其实施限制。但中方早有明确立场--中国商务部此前已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再次强调,中方一贯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在乌克兰危机上,中方从未向冲突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对军民两用物项出口也严格管控,所谓"支持俄军事行动"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冯德莱恩(资料图)

再看即将到来的会晤。经中欧双方商定,两位欧盟领导人将在7月24日访华,中方将会见他们,这种"一边施压、一边对话"的操作,看似矛盾,实则暴露了欧盟的现实考量。

欧盟为何在对华出手后又急着见面?不妨从三方面看。其一,欧盟内部对俄政策分歧明显。部分成员受美国影响,倾向于跟随对俄强硬;但另一些国家清楚,俄乌冲突长期化对欧洲经济伤害更大,需要中国在劝和促谈中发挥作用。这种分歧下,欧盟试图用制裁施压中资企业"选边站",同时通过高层会晤保留沟通渠道,本质是"软硬兼施"的平衡术。

其二,欧洲经济对中国的依赖难以忽视。中国连续多年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额仍保持增长态势,机电产品、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欧盟若真按美国要求"全面脱钩",自身产业链断裂风险将急剧上升。此次领导人会晤,经济议题必然占大头,欧盟想谈合作,就不能把路堵死。

冯德莱恩(资料图)

其三,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让欧洲承压。能源价格波动、通胀压力未消、难民问题持续,欧洲急需外部支持。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上的"劝和促谈"立场,本就是稳定局势的关键力量,欧盟若一味施压,只会让自己在冲突解决进程中更被动。

回到制裁本身,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反对单边制裁,更会坚决维护企业权益。欧盟所谓"与俄军事行动有关"的理由,既无国际法支撑,也无实际证据,不过是借题发挥的政治操弄。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中资企业利益,也会削弱欧盟自身的国际信誉--毕竟,用"莫须有"罪名打压他国企业的行为,和某些国家的霸权行径并无二致。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回应中特别提到"中欧、中俄企业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干扰和影响"。这句话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中国不会因外部压力限制正常合作,但也不会任由无理制裁损害自身利益。欧盟若真想推动中欧关系健康发展,就该停止这种"一边谈合作、一边设障碍"的做法,回到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轨道上来。

从记者会到会晤,时间线紧凑,事件关联紧密。欧盟的"制裁"与"访华",本质上是其在复杂国际局势下的矛盾选择--既想跟随某些国家的脚步对华施压,又不得不面对与中国合作的现实需求。这种矛盾,最终需要欧盟自己给出答案:是要继续搞政治操弄损害双方利益,还是通过平等协商推动合作共赢?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方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尊重。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中方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正当权益。这不是威胁,而是对自身利益的合理捍卫,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基本坚守。至于欧盟领导人即将到来的访问,能不能谈出成果,关键要看欧方能否真正放下偏见,以务实态度对待中欧关系。

欧洲试图以自身规则主导国际秩序,而中国坚持走自主发展道路,主张各国平等协商解决问题。这种理念上的分歧可能引发欧洲内部对对华政策的争论,部分国家可能会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既是一次危机管控之旅,也是一次战略试探。她带来的不仅是关税谈判清单,更是欧盟在21世纪大国博弈中的定位焦虑。中方的回应,将直接影响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将决定"战略自主"究竟是欧盟的政治口号,还是能真正落地的地缘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