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的北京,有个事没上太多热搜,但在全球战略圈里炸开了锅,中美欧俄的30多位顶尖学者、前政要齐聚一堂,开了场叫"明德战略对话"的会。

别觉得这只是普通学术聊天,这群人里有欧盟前主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美国智库核心,连意大利前总理都来了。

他们先跑上海看新能源基地,去温州逛民营工厂,摸透中国真实发展情况后,才坐下来聊"中国式现代化能不能当全球新动能"。

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西方说了算"的时代,这场对话更像给全球发展开的"诊断会",里面藏的观点,可能比你刷到的十篇国际新闻都实在。

1、

先得说清楚,为啥这场会值得关注?不是因为排场大,是时机太特殊了。

现在的全球局势有多拧巴?美国搞"小院高墙"卡芯片脖子,欧洲在能源危机里没缓过来,俄罗斯被制裁得研发投入跌到1%以下,发展中国家更是被通胀、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而中国这边,新能源汽车占全球60%产能,光伏组件占80%,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比欧美加起来还多。

这种"东升西降"的背景下,全世界都在琢磨:中国的发展路数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抄?会不会跟现有体系冲突?所以这群大佬来北京,本质是"带着问题找答案",不是来走流程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没一上来就开辩,先去基层看了四天。

在上海临港,他们盯着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机器人流水线看了半天,问的全是"电池回收怎么解决""供应链本土化率多少"这种硬核问题;到温州永嘉,民营老板直接拿出自家研发的智能阀门,说"现在欧美订单比去年多了30%,就因为我们比德国的便宜20%还耐用"。

后来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在发言里说:"以前听媒体说中国是世界工厂,来了才知道,现在是世界实验室,私营企业的创新劲头比欧洲还足。"

这种"先看实景再说话"的方式,比坐在会议室里空谈意识形态实在多了,毕竟发展不是靠口号,是靠车间里的流水线、实验室里的样机堆出来的。

会议里最没争议的共识,可能就是"别再搞对抗了,谁都耗不起",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一开口就戳破了窗户纸:"现在有些国家天天喊脱钩,其实是怕自己的优势被抢。

但全球产业链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买了全球50%的铁矿石,欧洲买了中国40%的光伏板,真脱钩了,谁先扛不住?"他还举了个扎心的例子:美国喊着要"本土制造",结果苹果手机的芯片还得靠台湾代工,中国的稀土一涨价,美国军工企业就得哭,"对抗不是战略,是脑子不清楚"。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博德鲁诺夫说得更实在,他拿着数据直言:"俄罗斯现在最缺的是技术转化能力,我们有好的航天技术,但造不出低成本的新能源汽车,中国刚好相反,技术转化效率比美国还高,比亚迪从做电池到造整车只用了10年,倘若中俄达成合作,将俄罗斯丰富的资源与中国卓越的制造能力相结合,这一强强联合的模式,能创造出无数的就业岗位,为社会解决多少就业难题啊!"

连美国学者哈兹・阿尔丁都批评起了自家政策:"美国的激进地缘政治,就是把盟友往中国这边推,欧洲企业现在偷偷跟中国合作的还少吗?既然无法售卖高端光刻机,ASML便将目光投向中低端设备,毕竟,逐利乃商业之本性,谁又会与钱财背道而驰呢?"

2、

当然,共识之外全是激烈争论,最吵的就是AI治理,毕竟现在AI市值超3万亿美元,却连个全球统一的规矩都没有,就像一群人开着没刹车的车在高速上跑。

欧盟顾问布里亚一上来就"炮轰"美国:"别以为搞芯片禁令能卡住中国,最后坑的是自己。

欧洲80%的云服务、70%的AI模型都靠美国,现在中国搞出了自己的开源大模型,价格比美国的低一半,欧洲企业都在偷偷用,你禁得住吗?"她还提出个新思路:"未来的'数字主权'不是看你能封锁多少技术,是看你能不能把AI用在民生上。

中国用AI做远程医疗,让西部农村能看北京的专家,这种普惠的玩法,比搞'数字冷战'有意义多了。"

中国这边的观点更务实,公共外交协会大使佟晓玲说:"AI不该是少数国家的玩具,得像水电煤一样,成为大家都能用的公共产品,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想定规矩,欧洲想搞监管,中国想搞应用,各玩各的迟早出乱子。"

她举了个例子:现在有些国家用AI监控边境,甚至开发自主武器,要是不立个"红线",未来的风险不堪设想。"我们提议在联合国框架下建个AI治理委员会,把中美欧俄的专家都拉进来,别再搞'小圈子',这才是真的负责任。"

美国学者山姆・道斯倒是没完全反对,他承认:"中国的DeepSeek大模型确实做得好,开源、低成本,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在用。

但风险也在这,要是没有统一的伦理标准,万一被用来搞虚假信息、操纵舆论怎么办?"不过他也说了句公道话:"与其卡中国的脖子,不如一起制定AI安全清单,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说清楚,现在的封锁,只会让中国更快搞出替代技术,最后美国的优势更没了。"

3、

这场对话不只是"吵架",还拿出了实打实的成果,人大重阳发布了五份研究报告,其中《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全球2050评估》最受关注。

里面有几个预测特别值得琢磨:一是经济格局,到2050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会超过60%,中国的中产阶级会达到8亿人,这意味着全球消费市场的重心会往亚洲移;二是技术,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会"扎堆突破",但如果各国不合作,技术鸿沟会越来越大,比如非洲可能连基本的算力都用不上;三是中国的定位,报告里说中国的"复利式发展"很关键,不是靠短期刺激,是靠每年稳定的研发投入(现在占GDP2.5%)、基建积累(高铁超4万公里),这种"慢功夫"反而能扛住全球波动。

报告里还提到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现在全球发展的最大问题不是"缺技术",是"缺信任"。

比如中国的5G技术明明比欧洲的便宜可靠,但欧洲因为"安全顾虑",让爱立信、诺基亚抢了订单,结果自己的5G覆盖成本比中国高30%。

"这种信任赤字比技术差距更可怕,"报告里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不只是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也能把经济搞起来。"

最后绕不开的问题:中国的经验能抄吗?大佬们的答案很一致:"能学思路,但别照抄。"

俄罗斯院士博德鲁诺夫说:"中国的基建能力我们学不来,因为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能自己造盾构机、起重机,我们得靠进口,成本就高了,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可以学,比如把研发投入集中在新能源、航天这些优势领域,别撒胡椒面。"

欧洲学者则更关注民营经济。

意大利的丹尼尔・乔瓦尼说:"温州的民营企业让我想起上世纪的德国中小企业,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做到全球第一,但欧洲现在的问题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政府管得太严,创新活力被压住了。中国的放管服改革,比如简化审批、减税降费,这些具体的做法值得欧洲学。"

不过中国学者也没藏着掖着,人大重阳的刘志勤说:"我们也有短板,比如高端芯片、生物医药还得靠进口,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只有6%,比美国的17%差远了,所以不是别人学我们,我们也得学别人的长处,比如美国的基础研究机制、欧洲的环保标准,发展从来不是单向输出,是互相借鉴。"

这场对话结束时,欧盟前主席普罗迪说的一句话挺有味道:"世界就像一个大拼图,每个国家都是一块,少了谁都拼不完整,以前西方总觉得自己是'主拼图',现在才发现,中国这块拼图的形状,刚好能补上全球发展的缺口。"

其实不管是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全球化新动能,核心都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怎么一起把蛋糕做大"。

现在的全球局势,缺的不是聪明人,是愿意放下偏见、一起解决问题的人。

这场北京对话,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希望,毕竟再难的局,只要有人愿意坐下来聊,就有解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