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8日,中俄领导人举行了会谈,并在会后发布了联合声明,反对美方做两件事。首先,在声明中,双方对美国所谓"双重遏制"政策做出了明确反制态度。中方认为,美国一边围堵俄罗斯,一边打压中国,试图用一种"你们都别发展"的思路来维持自己的全球主导地位。

但这个做法不仅没有道义基础,实际上也已经破坏了地区安全和全球稳定。中俄联合声明指出,双方坚决反对将敌对情绪强加给第三国,拒绝一切针对中俄合作的歪曲言论,并强调将加强协调,以应对美方持续推进的遏制战略。

其次,双方还强调,将坚决反对美国滥施关税和其他非法单边措施。声明指出,一些国家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前提下,单方面提高关税、实施金融限制,对其他国家的正当贸易权益造成严重损害。这不仅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也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声明强调,这种做法影响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甚至连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都成了受害者。

从这两点看得出,中俄这份联合声明是"点名式"的回应美国近期的做法,不是虚晃一枪,而是直面问题,态度坚定,目的明确。中俄的这种表态,不仅仅是外交文件上的姿态,它有现实支撑。中国领导人到访莫斯科已经是第11次,与普京的会面次数更是超过40次,频率之高,放在国际外交中都算极罕见。

同时,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成为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从农产品到新能源汽车,从数字经济到绿色能源,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扩展。这种基于互补性的合作模式,既抵御了外部压力,也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不结盟、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范例。

而就在中俄联合声明发布、中国领导人抵达莫斯科并展开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另一边的特朗普,态度突然软了。当地时间5月7日,特朗普还公开表示,不会为了重启与中国的贸易谈判而下调145%的对华关税,但到了5月8日,情况急转直下。特朗普突然放话:预计中美即将在瑞士举行的贸易谈判将"具有实质性"。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在谈判顺利后下调关税时,特朗普表示"可能会",并补了一句,"对华关税不可能再高了,所以我们知道它会下降"。

这翻脸速度,和他的一贯作风倒是很一致,但从谈判的角度来看,这番言论释放了极其重要的信号。按《纽约邮报》的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在考虑最快下周将对华关税从145%降到50%到54%。虽然这个消息暂未获得白宫官方确认,但特朗普的口风变化,基本已经坐实了:美国正在试图为中美贸易谈判降温,创造一个相对"缓和"的氛围。

更进一步,有接近谈判的消息人士透露,美国还准备同步下调对南亚国家的关税,预计将调整到25%左右。这表明美国整体贸易政策正在进行调整,而不是单纯针对中国。这背后原因不难理解。一方面是美国当前的经济并不乐观,高通胀和高负债率已经成了白宫的头号难题。

自今年4月对华关税升至145%后,美国零售业首当其冲。玩具商Basic Fun的CEO透露,供应链已濒临断裂,若关税维持,圣诞节前货架将"空空如也"。沃尔玛、塔吉特等巨头联合警告白宫,高关税导致成本激增,最终由消费者买单。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承认,现行关税"不可持续",需尽快调整。

而国际孤立则是另一大因素--美国试图拉拢盟友构建"对华关税联盟",但响应者寥寥。欧盟多次表示不愿卷入中美博弈,日本、加拿大等国则担忧自身利益受损。这种外交态势迫使美国重新评估单边主义的可行性。

换句话说,特朗普态度的转变,是内外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中俄的默契配合和中方的积极外交,起到了推力作用。中美贸易关系的下一步怎么走,还要看谈判桌上的细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看似"关税技术性调整"的博弈背后,其实已经是一场大国之间关于秩序和规则的对话。

至于结果如何,静待谈判落槌。眼下可以肯定的是,主动出牌的这一方,掌握的余地更大。中方说话有分量,是靠实际行动赢来的,不是靠喊口号争来的,特朗普想做生意,必须面对这个现实,未来的关键在于,美国能否真正放弃"零和思维",与中国探索共处之道,就看特朗普要做何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