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北京的阳光还没完全落下,中国商务部就连开两记重拳!
前脚刚宣布把3家美国企业送进"不可靠实体清单",后脚又将3家美国实体拉进出口管制名单。
短短一天,对美连发两道制裁,节奏快得连特朗普都没缓过神。
这背后,不只是名单上的几家公司被禁,而是中美围绕台湾问题的较量,再次直白地延伸到经济制裁领域。
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一次单点反击,还是预示着中美关系将迎来更激烈的全新对抗?
两道制裁:彰显底线
2025年9月25日,商务部连发两份公告,在国际舆论中掀起层层涟漪。
一份公告中明确指出,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管制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
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全球维度公司等三家美国实体被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
换句话说,这一制裁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明确法律支撑的系统性措施。
列入名单的企业,将被全面禁止获得中国的两用物项出口--包括既可用于民用,也可能被转用于军事的设备、软件和技术。
这三家公司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
它是美国最大的军工造船企业,也是美军核潜艇和航母的核心供应商。
中国将这样一家企业列入管控名单,毫无疑问传递了强烈信号:凡是直接或间接涉足对台军售、干预中国国家安全的企业,都在制裁名单之内。
相比亨廷顿·英格尔斯,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和全球维度公司并不为大众熟知,但它们在美国军工和情报体系中扮演着"幕后角色"。
前者主要涉及航空与信息技术服务,后者则涉及后勤与军事支持。
中国将其一并纳入管控名单,反映出一种"全链条制裁"的思路--不仅要打击直接生产武器的企业,还要限制那些提供配套支持、情报与后勤的外围公司。
如果说出口管制名单,主要是围绕技术与两用物项展开,那么另一道制裁,则更像是一次"重锤落地"。
商务部宣布,萨罗尼克科技公司、爱尔康公司、国际海洋工程公司因长期与台开展所谓军事技术合作,损害我国主权利益,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与出口管制名单相比,这一措施覆盖范围更广,不仅限制技术与产品,还直接切断这些企业与中国的整体市场往来。
一天之内,两道制裁,核心指向非常明确:遏制任何形式的涉台军事支持。
"以台制华"的大棋局
理解中国在2025年9月25日一天内连发两道制裁,必须放在美国近期的一系列涉台动作背景下来看。
事实上,北京此举并非"突然兴起",而是对美方连串挑衅的直接回应。
美国对台军售已持续数十年,但2025年夏天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
9月18日《华盛顿邮报》披露,特朗普拒绝批准一项价值逾4亿美元的对台"军事援助"计划,却转而推动一项规模更大的 5亿美元军售计划。
这种"军援改军售"的转变,清楚体现了特朗普的"交易逻辑":美国不会无偿支持中国台湾省,只会通过军售获利。
就在军售话题不断发酵时,美国国会又祭出了新动作--在2026财年情报授权法案中,要求成立所谓"乌克兰经验工作小组",评估并向中国台湾省分享"乌克兰战争经验"。
可谓是明晃晃的操弄两岸战争论,想将台湾推入火坑,想要借台湾遏制大陆。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高官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强调"与台湾关系法"的作用,甚至把它称作"美台关系前所未有强劲"的支柱。
然而这部1979年炮制的国内法,本质上就是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恶法",长期为美国干涉台湾问题提供借口。
根据统计,四十多年来美国对台军售总额已超过 700亿美元。
且近年来出售的不再是"防御性武器",而是包括F-16战机、艾布拉姆斯坦克、鱼叉导弹、无人机在内的进攻性装备。
不仅如此,美国还不断拉拢日韩菲等国,把中国台湾省与日本、韩国、菲律宾一同纳入所谓"第一岛链防线"。
这种做法表面是"区域合作",实质是以中国台湾省为核心节点的遏华布局
然而,无论美国是出于利益还是战略考量,中国的底线却始终清晰:台湾问题不容外部势力插手。
"台湾地位未定论"的虚假叙事
台湾问题,是中美之间绕不开的最大矛盾点,也是中国对外政策中最核心的红线。
2025年9月25日的"双制裁",从根本上讲,就是一次针对美国挑战这一底线的强烈回应。
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回到历史与法理层面,厘清中国台湾省究竟属于谁。
早在二战期间,盟国就已对中国台湾省的归属作出明确安排。
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之中国领土,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
1945年《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之条款必将实施",并在日本投降时得到其正式接受。
这些文件具有国际法律效力,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换句话说,台湾省自1945年起已经依法回归中国。
再往后,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通过,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存在"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这意味着,国际社会早已在法律和政治层面彻底解决了中国台湾省的归属问题。
尽管事实如此,美国却在1979年中美建交不久后炮制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试图虚化掏空刚刚确认的一个中国原则。
这部国内法从提出到签署仅用时41天,其核心目的就是为美台军事往来提供法律借口。
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坚决反对,邓公在会见美方代表时就明确指出:
"美国会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中国是不满意的。"
但四十多年过去,美国非但没有放弃,反而愈演愈烈,把它放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前,作为政策依据。
美国还反复炒作"台湾地位未定论"。
然而,这种说法不仅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相悖,也与美国早期自身的表态矛盾。
历史记录显示,1950年杜鲁门与国务卿艾奇逊都曾承认台湾已归还中国,并在多年间没有提出异议。
只是随着冷战爆发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才开始反悔,抛出所谓"台湾地位未定"的论调,以便借机军事介入台海。
因此,所谓"台湾地位未定",不过是美国为自身战略需要制造的虚假叙事,是典型的霸权操弄。
故而,9月25日的"双制裁",不是孤立的商业措施,而是一次法理与政治信号的再确认:中国的底线不容触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