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张菁娟】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公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规划:到2035年,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较2020年增长6倍以上、力争达36亿千瓦。
这是中国首次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设定具体减排目标,却被部分西方舆论拿来大做文章,抛出"目标缺乏雄心"的论调,急于给中国的气候行动下定义。欧盟气候事务专员胡克斯特拉,甚至称中方设立的减排目标"令人失望"。
针对胡克斯特拉的言论,中国外交部26日在给路透社的书面回应中表示,有人对"气候变化是骗局"之类的言论充耳不闻、保持沉默,却对中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负责任、积极主动的行动视而不见,并发表不负责任的评论,"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失明";此类言论破坏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团结,破坏了合作氛围,这才是真正"令人失望"之处。
中国外交部呼吁欧盟改变"说得多做得少"的习惯,称中国是减排承诺最坚定、行动最有力、执行最有效的国家。
对于那些偏颇的质疑,熟悉中国政策的西方观察者也给出了明确的积极判断。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26日报道指出,从提前六年达成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碳排放峰值可能比2030年的承诺提前五年到来,中国的治理成效有目共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戈森斯(Jorrit Gosens)博士更是直言,"每个人都知道他们会超额完成任务"。
当下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美国在气候问题上倒行逆施,欧盟迟迟未敲定减排目标。对比之下,中国这份看似"温和"的减排承诺,实则是对不唱高调、不讲空话、干实事的坚守。
英国路透社评价称,中国无视了美国的反可再生能源言论,带头制定了新的气候计划,在气候问题上发挥了领导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对中国气候领域的举措表达肯定,"我欢迎中国愿意在所有领域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作出贡献、履行《巴黎协定》承诺,并深化双边低碳发展合作。我也对中国在碳定价方面的承诺表示欢迎"。
国际社会的认可,源于对中国气候行动复杂性与务实性的清醒认知。英国能源智库Ember高级能源分析师杨木易(Muyi Yang)表示,看待中国的减排目标需结合其"全球人口最多国家"和"制造业大国"的双重身份,充分考虑其脱碳进程的规模与复杂性。
"别忘了,中国正在推动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转型,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需要解决,比如需逐步推进煤电退出并为此做好准备,同时要让波动性较强的可再生能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流。"杨木易说。
他称,在这场转型中,关键不仅在于增加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更在于构建一个能够支撑并保障波动性清洁能源稳定运行的"清洁大系统",并推动清洁电力更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建筑、供暖及工业生产等领域。
在他看来,7%-10%的减排承诺是这场转型的"信号灯",意味着"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同步增长"的阶段已接近尾声。甚至有分析人士认为,可能今年,就能看到煤电发电量的下降。
"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 IC photo
对比中国的务实行动,当下全球气候治理格局中的某些角色更显尴尬。中美欧三大经济体贡献了全球50%以上的碳排放,但如今的行动步调却严重脱节:美国一边冻结风电项目审批、取消清洁能源补贴,一边宣扬"气候行动是骗局";欧盟虽推出欧洲绿色协议,却迟迟未给出2035年的减排目标。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嘲讽道,几十年来,欧盟一直摆着气候"四分卫"的架子,经常在气候问题上对中国施压,24日却带着欠条来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这完全是欧盟自己造成的耻辱"。
面对这种格局,ABC指出,中国此次公布的新目标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无论美国是否参与,全球气候脱碳进程都将继续推进。杨木易也强调,中国释放的最重要信息是"政策连续性"。中国在深化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坚定且持久。
戈森斯博士则从客观角度阐释,当前所有国家的减排承诺,都未达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要求,"不应单独要求中国提高雄心,因为其他国家也未能做到这一点"。这一判断,恰恰戳破了部分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双重标准。
报道称,对非营利科学政策研究机构"气候分析"首席执行官黑尔(Bill Hare)而言,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形势令人深感担忧。
"我认为,当前全球气候行动正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时刻,这一点毋庸置疑。"他表示,11月将于巴西北部城市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成为历史性的关键节点。届时,各国的政治立场将集中碰撞,我们也将看到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走向。"至于最终结果如何,我目前无法预测。"
事实上,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不确定性之际,中国的行动始终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我外交部在书面回应中指出,中方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后,各方均高度评价中方举措体现了积极推进气候行动的决心,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弥足珍贵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一以贯之,是世界上履行减排承诺意志最坚决、行动最有力、落实最有效的国家。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别国政策如何调整,中方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始终履行自身国际义务,加强应对气变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