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台湾宜兰海域,渔民们在进行定置网捕捞时,意外捕获了一只儒艮。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尽管这一发现让人们对儒艮的生存状况产生了一些希望,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儒艮在中国的生存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儒艮是海牛目儒艮科下唯一存活的物种,其近亲大海牛在被西方人发现后仅用 20 年便走向灭绝,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现存的海牛目动物仅有四个物种:西印度海牛、非洲海牛、亚马逊海牛和儒艮。

儒艮栖息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多个地区,现存数量约为 10 万头。但只有沙特阿拉伯和澳大利亚的儒艮种群相对健康,其他地区的儒艮种群要么濒临灭绝,要么数量正在下降。

儒艮作为一种食草动物,其食物主要是海草。海草是海洋中唯一的开花植物,属于被子植物群体,最初从陆地进入海洋。

经过对海水环境的适应,海草在海洋中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几乎占据了全球除南极洲外的所有浅海区域。然而,海水环境无法有效隔离花粉的传播,导致海草的种类并未多样化,全球大约只有 72 种海草,且每个地区的海洋草甸中通常只包含一到两种海草物种。

由于海草的热量有限,儒艮通常会迁徙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以寻找食物。而在中国,儒艮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儒艮的栖息地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儒艮的食物来源也面临着问题。


海草的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威胁到海草本身的生存,也成为包括儒艮在内海牛目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海草的物种组成单一,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面临着迅速衰退的风险。

截止到 2022 年中国宣布儒艮功能性灭绝时,广西合浦的保护区内仅剩下稀疏的 81.7 公顷海草草甸,所剩的海草数量甚至无法支持一头儒艮的生存。可以想象,非保护区的情况更加严峻。

此外,中国周边地区的儒艮种群数量也不容乐观。一种动物在某地区灭绝后,若要自然恢复,必须依赖其他种群迁徙过来。

然而,周边地区的种群自身也处于危机之中,迁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儒艮的栖息区域非常固定,几乎不会迁徙到其他地方。


即使周边的儒艮种群健康,野生儒艮重新迁徙到中国生存的概率依然微乎其微。

儒艮的繁殖能力也极为有限,它们的寿命一般在 50 到 70 年之间,但世代间隔却长达 25 至 26 年,每胎仅能产下一幼崽,哺乳期则长达三年。这些因素都导致儒艮的种群恢复速度极为缓慢

那么,如何让儒艮在地区恢复呢?对于这种仍存在但数量稀少的动物而言,想在某个地区实现从消失到恢复的转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从其他地区引入。然而,当前中国的环境和条件尚未为儒艮的回归做好准备。

要实现儒艮的引入和恢复,需要先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海草的数量和质量,为儒艮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此外,建立有效的监测和保护机制,对儒艮的引入和生存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取得积极的进展,才有可能为儒艮在地区的恢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