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文互联网上传播着一条相当让人振奋的消息--"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于2025年5月30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137项证据,质疑韩国五项非遗项目的原创性,并要求韩国在45天内(截至7月14日)提供千年传承证据"。其中不乏一些正规媒体也在转发。

后来,这个消息还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闭韩国申遗通道"、"韩国5项非遗被除名"、"韩国申遗全面溃败"等后续消息,持续受到了大众关注。

(网传韩国申遗失败的视频截图)

这消息让中国人很振奋,毕竟我们早已受够了韩国人"偷"中国文化的苦。从汉服、泡菜,到端午祭、春节,韩国人几乎无所不"偷",甚至还在国际社会搞出了个"春节是'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不是'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的说法,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解构。

(海外华人将"农历新年"改为"中国新年")

然而,韩国真的申遗失败了吗?

首先,消息中提到的"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并不是一个在我国民政部登记过的正规机构,无法在民政部官网查询到相关数据。民政部网站甚至贴心地提醒了一句:"经查询,该组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请您注意风险,加强防范"。

(民政部官网无法查询到该组织)

其次,通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查询,截至7月21日,韩国独自或与其他国家共同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项目共有23项,有些消息中提到"被除名"的"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酱油制作"等饱受争议的非遗项目,仍然显示在数据库中,显然并没有被除名。

甚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主页中,2026年韩国申请的"韩纸(高度类似我国的宣纸)制作及相关文化实践的传统知识和技能"也仍然在列。题外话一句,这个项目如果韩国申遗成功,那可以说是又"偷"了一项中国的文化。

(联合国官网的查询结果)

第三,同样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查询与韩国非遗项目相关的新闻,最新一条是今年5月的"教科文组织与韩国签署新的框架协议,以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而使用英语"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Korea(韩国)","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Korea(韩国)",或者韩语"무형문화유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关键词在外网进行搜索,也没有任何关于"韩国申遗失败"的结果。最新的新闻是,"韩国成为202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主办国"、"韩国拥有7000年历史的岩画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认定"(虽然我们都知道,所谓"7000年历史"有几分是真的还得打个问号)。

(相关新闻查询结果)

事实上,按照联合国的工作程序,撤销非遗资格的手续非常复杂,需要多方审议,而且全程必须公开透明。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有类似情况发生,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时间就会发布正式的书面声明,如果查询不到,那此事自然是缺乏官方权威信源背书的。

也就是说,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条假新闻,韩国非遗项目无任何异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韩国的合作反而正在更加紧密。

至于为何会出现"5个项目被除名"的说法,个人猜测,可能是有人看到韩国的搜索结果中写着"对应28个国家",但"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主页却又显示"2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想当然地认为,其中5个已经被移出名单。但其实,"28个国家"是指韩国还与其他27个国家共同申报了项目,而非指其"原本有28个项目"。

(结果显示的差异)

早在2016年,我国文化部就曾指出,非遗申报不是商标注册,联合国的"非遗公约",目的是"共享",是让非遗项目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如果多国拥有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不存在"一个国家申报成功,另一国的遗产就成了别人的"这样的情况,其他国家仍然可以单独申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后,2009年,我们的端午节也同样申遗成功,至今仍是联合国承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部解释非遗项目申报问题)

(中韩都申请了有关端午节的非遗项目)

最近全球流行"赢学",从特朗普到莫迪,都爱上了靠谣言搞出的"赢学叙事",本质都是在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巩固执政基础盘。可这东西短期看或许是"强心针",长期看却绝对是后遗症无穷的"兴奋剂",对于一个民族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们也要认清一点: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民族自豪感,而非建立在谎话上的"虚假繁荣";我们该做的,是超越谣言,构建出文化自信的新范式。就比如这场"韩国申遗失败"的谣言,我们与其狂欢韩国被打脸,不如自豪地说出一句:我们有44项联合国承认的非遗项目,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这不比谣言理直气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