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高速的司机最近发现,收费站的ETC通道似乎没那么"拥挤"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车道挂出了"车牌付专用"的牌子--无需插卡,不用装设备,甚至不用掏手机,过杆时摄像头扫一眼车牌,费用就从绑定的账户里自动扣了。这种被称为"车牌付"的新方式,让不少人开始嘀咕:难道ETC真的要成为过去式了?

ETC的"麻烦",藏在细节里

几年前,ETC还是高速出行的"香饽饽"。那句"不装ETC,节假日堵到哭"的口号,让无数车主排队去办设备。但用着用着,问题慢慢冒了出来:

有车主跑了趟长途,回家发现ETC多扣了50块,打电话给客服,查了三天才说"系统故障";有人的OBU设备没粘牢,过收费站时突然掉了,栏杆死活不抬,后面堵了一长串车;更麻烦的是,换车、换手机号、换银行卡,都得专门跑一趟营业厅解绑重绑,赶上人多,光排队就得俩小时。

这些"小麻烦"累积起来,让ETC的"便捷"打了折扣。就像开了五年ETC的老司机王师傅说的:"一开始觉得挺方便,后来发现,设备坏了、扣费乱了,比人工收费还操心。"

"车牌付"凭什么抢风头?

"车牌付"的走红,恰恰戳中了这些痛点。它的逻辑很简单:把车牌当成"付款码",在微信、支付宝上绑定车牌和银行卡,过高速时摄像头一拍,钱就自动扣了。全程不用停车,甚至不用摇下车窗。

最直观的优势是"零门槛"。以前装ETC,得花几十到上百块买设备,还得预约安装;现在用"车牌付",手机上点几下就能开通,没有设备费,换车了重新绑个车牌就行。对于偶尔跑高速的人来说,再也不用为了一次出行特意去办ETC了。

适用场景也更灵活。除了高速,很多商场停车场、机场收费站也开始用"车牌付",相当于一张"万能通行卡"。有车主调侃:"现在去超市买个菜,停车费都能自动扣,高速收费跟上这个节奏,才叫真方便。"

不是替代,而是各有各的路

虽然"车牌付"风头正劲,但要说ETC会彻底消失,恐怕还早。

在一些偏远地区的高速路段,摄像头识别受天气影响大,遇到暴雨、大雾天,"车牌付"可能会识别失败,这时ETC的稳定性就凸显出来了。对于经常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来说,ETC的通行费折扣和记账功能,依然比"车牌付"更实用。

更重要的是,ETC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全国联网系统,而"车牌付"目前还在试点阶段,不同省份的支付平台不互通,跨省通行可能会遇到麻烦。就像一位跑货运的师傅说的:"我跑全国的,ETC卡一插哪儿都能走,'车牌付'换个省就用不了,暂时还离不开ETC。"

未来更可能的局面是"共存":偶尔跑高速、图省事的车主选"车牌付";高频通行、注重稳定和优惠的用户继续用ETC。甚至可能出现"二合一"的模式--车牌识别和ETC感应同时生效,车主按需切换。

高速收费的变革,说到底是为了让通行更顺畅。无论是ETC还是"车牌付",能减少排队、少些麻烦,就是好方式。至于谁会成为"主流",或许不用纠结--毕竟,让司机们在收费站少等一分钟,比争论"谁会取代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