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谈判开启的同时,美方另一路人马也要来北京,特朗普已放出消息称将与中国签订协议。那么,这轮谈判可能达成怎样的成果?特朗普的表态又有何用意?
中美经贸谈判舞台又转移到了瑞典斯德哥尔摩,这已是5月以来双方举行的第三轮会谈。前两轮分别在日内瓦和伦敦,先是达成关税暂停协议,再确立"伦敦框架"。因此,此次谈判也被看作是落实此前共识的关键步骤。
美财长贝森特在出发前对外放话,称这轮会谈将力争促成贸易休战延期方案--原本的休战安排将于8月12日到期,如果不能在此之前达成一致,部分已暂停的关税将自动恢复。而根据《南华早报》的消息,这次谈判可能会将"互不加税"的暂停期再延长90天,为后续进一步协商提供缓冲期。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一边在瑞典谈判,另一边也没闲着。据报道,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一个高规格商界代表团将于本周赴华。这支队伍中不乏重量级人物,包括联邦快递CEO、波音高管等,他们此行被视作是要恢复中美之间的商业沟通机制,这个代表团,是特朗普4月宣布新一轮关税措施以来,首个访华的美方高级别商务团队。
这一行动释放了强烈信号:除了官方接触,民间商业对话也在逐步恢复。对于像波音这样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太大,失去就意味着全球竞争中的劣势。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企业自身,也体现在美国内部的政策博弈中。特朗普需要展示他在经贸问题上的"战而不乱",同时又要照顾国内企业的实际利益。
从目前情况看,这场瑞典谈判很可能面临三种可能及主要议题:其一,短期关税缓和。最现实的结果是延长关税休战期3个月,将部分机械零部件、日用品税率降至15%以下,同时中芯国际等中国企业可能获准进口14纳米制程设备。这种安排能为双方争取更多磋商时间,避免8月12日后关税自动升级的局面。
其二,局部协议。双方可能在农产品采购与芯片合作等易达成领域取得突破。中方可能扩大大豆、肉类进口缓解国内需求,美方或放宽部分高端芯片出口限制。同时建立季度磋商机制,形成分歧管控常态框架。
其三,谈判破裂。可能性虽小,但也不能说不存在,最大风险来自美方强塞地缘政治议题。贝森特试图将中国采购俄伊石油问题纳入议程,扬言否则将实施"二级关税"制裁。中方视能源进口为内政主权,坚持"经贸归经贸"原则。若美方坚持捆绑策略,可能导致新建磋商机制崩塌。
而就在本轮中美谈判开启前,特朗普还在苏格兰会晤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声称,"很快就会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分析来看,这句话更像是一个政治姿态,用于制造对外施压的空间和对内稳预期的效果。它既不等于已签署的协议,也不是已经达成共识的结果。更可能是一种话术策略,目的在于促使谈判朝有利于美方的方向推进。
对此,中方态度也很坚定,诚意谈判不等于没有原则让步。中方明确表示,合作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谈判必须有边界和底线。任何损害中国发展权利、经济安全的方案,都不可能被接受。面对美方在技术、投资等方面的遏制,中国早已做好准备,也有足够能力应对。
从最新公布的中国半年经济数据来看,GDP同比增长5.3%,货物贸易同比增长2.9%。这说明,即使在外部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具韧性。这种稳定性,是中方敢于谈判的信心来源,它也意味着,即使谈判受阻,中国也有能力顶住阵痛,继续稳步前进。而这恰恰是美方所顾虑的地方,打压之下中国依旧稳健,会削弱美方以经济制裁为谈判筹码的作用。也因此,美方更需要一份体面的协议,来对冲其单边主义政策可能造成的负面后果。
可以预见,如果这次瑞典谈判能延长关税暂停,后续可能进入"谈细节、谈安排"的阶段,如果加上美方商界来访北京,一些具体领域的合作也有望逐步重启。这既是对外释放积极信号,也是对中美关系下一阶段走向的试探。总之,这场瑞典谈判只是开始,未来几个月中美在各领域还会有更复杂的拉锯。但只要原则不动摇,底线不丢失,谈判就能往实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