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接连碰壁,白宫终于察觉不对劲,中国实力被严重低估?美巨头访华后,发现事情不妙了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 年深秋,香港 2025 家族企业峰会现场,美国私募投资巨头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威廉・福特的一番表态,让西方投资圈炸开了锅。这位刚结束两周中国访问的资本大佬公开警告同行,西方投资者正因为低估中国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及经济动能,害怕所谓风险而回避中国市场,最终错失 "一些绝佳的投资机会"。这番话与西方舆论长期炒作的 "唱空中国" 叙事形成鲜明反差,更让不少人联想到近期美国在对华博弈中的一连串狼狈处境 -- 关税战主动求和,贸易战陷入被动,科技战优势不断被蚕食,白宫这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一直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实力。

先看关税战,当初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时,仗着美国所谓的贸易逆差优势,以为能轻松拿捏中国。可他们没算到,中国手里握着稀土和大豆两张关键牌。稀土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体系的 "命门",而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核心;美国大豆近三成出口依赖中国市场,一旦中方暂停进口,美国农业带立刻陷入困境。中方通过稀土出口管制与暂停美国大豆进口的精准反制,直接击中美国经济的 "七寸"。一向不愿向对手妥协的美国,最终还是坐到谈判桌前,与中国达成一年 "休战" 协议,双方互相降低关税。这场关税战,美国不仅没占到便宜,国内制造业还面临原材料短缺,农民愁着大豆卖不出去,所谓的 "贸易优势" 成了笑话。

关税战没捞着好处,美国又想搞经济脱钩打贸易战。他们觉得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就能摧毁中国几十年建立的工业体系。可现实是,美国工业早已空心化,日常消费品、工业零部件大多依赖进口,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 从针头线脑到高端装备,几乎所有领域的商品都能生产,产能更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美国给中国商品贴 "安全风险" 标签拒之门外,结果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拆开一看还是 "中国制造",只是经过转口后价格贵了不少。中国出口没受多大影响,美国老百姓却要为更高的物价买单,国内通胀压力直线飙升。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操作,美国愣是坚持了许久,说一句 "战略误判" 都算客气。

科技战方面,美国本想靠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可中国的爆发力远超他们预期。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都公开承认,"中国将赢得人工智能竞赛"。中国的低成本开源人工智能模型,不仅吸引了全球大量开发者,连硅谷都在悄悄青睐。半导体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已经缩小到 "纳秒级";生物医药领域,2024 年大型制药公司的授权交易中有 1/3 来自中国,两年前这个数字才 12%,英国《经济学人》都惊叹中国药企在更便宜、更快速研发新药上走在世界前列。美国想靠技术垄断卡脖子,结果中国硬生生走出了一条突围之路,曾经的 "科技壁垒" 正在被一点点打破。

福特在华访问时看到的景象,更印证了中国实力被低估的事实。新一代中国企业家正在崛起,从工业自动化到医疗科技,不少企业都在推行 "从中国走向全球" 的战略,目标是成为真正的全球领军者。他所在的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自 2000 年进入中国市场,已投资约 80 亿美元,涉及联想、美团等 40 余家企业,中国业务最高时占其全球投资组合的 20%。即便过去几年因等待中美关系确定性放缓投资,如今也明确看好中国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潜力 -- 早在 2006 年就投资了药明生物,2021 年起还持续加大生物医药领域投入。

再看市场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香港资本市场自 2024 年底复苏,2025 年上半年重新登顶全球 IPO 榜首,42 家企业上市融资 1071 亿港元,美的、宁德时代等巨头纷纷选择在港融资。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 年 1-9 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48921 家,同比增长 16.2%;9 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回升 11.2%,资本流入势头明显改善。反观美国,国内 "政治正确" 的畸形生态不断恶化投资环境,不少西方投资者望而生畏。资本是最聪明的,只会流向更安全、更有前景的地方,西方资本加速涌入中国,本身就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也是对美国战略误判的最好打脸。

白宫现在终于察觉不对劲,可这份 "后知后觉" 来得太晚。美国三战三败的核心,就是严重低估了中国 -- 低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韧性,低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爆发力,低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更低估中国精准反制的能力。霸权思维让他们总以为能靠对抗遏制中国发展,结果却把自己拖入被动。中国的发展从不是为了超越谁、替代谁,而是为了自身进步,为全球发展贡献力量。那些曾经低估中国的人终会发现,中国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实力积累的必然,想靠 "唱空" 和封锁阻挡,根本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