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将至,大量国产武器通过不同渠道露面,唯独大家期待多年的"轰-20"不见踪迹。从歼-35刚刚量产,甚至连带空速管的原型机都调过来彩排的情况来看,"轰-20"要么已经被取缔,要么就是技术状态与外界期待并不相同。

本来随着攻击-11大型隐身无人攻击机问世,大家都觉得"轰-20"已经被取消,但随着美军B-2A携带13吨超大型钻地弹,跨洲际突袭伊朗核设施,舆论又意识到战略轰炸机不可取代的价值。

在美军依然积极开发新一代B-21,仅2026年财年就投入40多亿美元情况下,期待"轰-20"问世的声潮又逐渐兴起,甚至是指望"轰-20"在这次阅兵中登场。

在歼-36和歼-50先后试飞的情况下,中航工业完全具备独立发展隐身轰炸机的技术能力,但"轰-20"赶不上"九.三"阅兵也是现实。

从乐观的角度上来讲,国内是不屑于美国主导的B-2A、B-21技术路线,准备搞出一款类似歼-36的划时代装备,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反之,就只能说明国内并不认可B-21的价值,打算通过攻击-11,或者其他技术路线,掌握跨洲际重量级突击能力。

换句话说,既然"轰-20"到现在都没露面,就只能说明国内不打算走借鉴B-2A的思路。不管最终选择的方向是激进还是保守,都和外界原本心目中的"轰-20"并不相同。

自二战时期的B-29开始,美国空军就一直主导全球轰炸机的发展潮流,苏联虽然偶尔能在战斗机领域超越美国,但其轰炸机发展节奏,始终是在追随美国脚步。

特别是80年代苏联兴致勃勃的推出图-160,认为足以全面压制美军B-1B时,却被首次掌握隐身概念的B-2A,打击得体无完肤。

如今B-2A逐渐老去,妥善率偏低的问题愈发严重,而号称新一代轰炸机的B-21,本质上只是B-2A的优化经济版,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概念。

对国产"轰-20"而言,这其实也是美军停滞不前,给予超越良机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