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和谈前景晦暗不明,而在战场上,双方的攻守争夺步步升级,都想为谈判多握住一些筹码。特朗普的态度突然转变,鼓励乌方反攻,而乌军能否重演对俄罗斯本土的奇袭?在战局的关键时刻,普京换帅,泽连斯基呛声,特朗普则是拉拢、威胁,虚虚实实,俄乌战事正面临怎样的关键转折?
Part.
1
8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表态,再度搅动俄乌战局。"不去攻击入侵国,想赢战争几乎不可能。"他公开支持乌克兰对俄发动更多袭击,并用运动队的比喻暗示:若只守不攻,乌克兰根本没有赢的机会。彭博社评论称,这一言论不仅在为乌军"正名",更可能成为基辅跨境行动的政治背书。战事进一步升级几乎已成定局。
特朗普在白宫与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会晤时,要求美国官员推动俄乌协调,安排三方会谈。但俄方至今未确认时间和地点,这让特朗普似乎对和谈失去了耐心。战场与外交的落差再次显现:会议厅里外交互动频频,前线战事却是愈演愈烈。
2025年8月中旬以来,俄军在苏梅方向和哈尔科夫方向发动密集攻势。8月19日,数十架无人机与导弹齐射乌克兰中西部能源与工业设施;20日至21日,又接连发动大规模空袭,打击范围从基辅延伸至利沃夫。哈尔科夫一度陷入停电,基础设施受创严重。这些打击表明,俄方正以"远程高压"叠加"边境推进"的方式,一手制造谈判筹码,一手保持战场压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对俄政策由"胡萝卜加大棒"渐变为"以大棒为主、胡萝卜为辅",暗示美或放松对乌远程打击俄目标的限制,逐渐加大对俄军事施压。这表明特朗普认识到解决俄乌问题阻力多来自莫斯科,他最关心停火而非输赢。近期,乌公布远程导弹信息,或更多打击俄境内战略目标,将增大俄的防空压力。当前俄乌战场呈拉锯战,仍为僵局。
乌军的回应同样引人注目。8月16日至17日,俄军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阿巴乔夫中将亲赴库尔斯克州督战,结果车队遭乌克兰无人机锁定,阿巴乔夫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往莫斯科救治。同一夜,乌军无人机还袭击沃罗涅日州利斯基火车站,导致14列军列延误,补给线一度受阻。可以说,乌方正在利用更先进的无人机技术把打击从前线延伸到纵深。
特朗普的表态、俄军的猛烈空袭、乌军的战术突袭,交织出一幅复杂图景:热战与和谈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互相牵动。战场推进几公里,谈判桌上或许就能多换来一个话语点,一场空袭的烈度也可能决定斡旋氛围的冷暖。下一步,俄乌双方如何出招将决定谈判的节奏与方向。
军事专家 萨苏:
俄罗斯宣称的夏季攻势至今未见明显动作,夏季已近尾声。前线如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及苏梅等地仍可能爆发激战。双方似已无力发动大兵团作战,或仅以师、集团军级中等规模进攻争取优势。待一方取得一定优势后,方可能投入更大兵力寻求突破,届时或迎来促战结束的契机。
Part.
2
8月21日,俄军方的一个重要动态引人关注,俄国防部在防长别洛乌索夫前线视察时公开确认,"北方"集群司令由上将叶夫根尼·尼基福罗夫接任,替代亚历山大·拉平,而此番换帅8月上旬已有传闻。
军事专家 萨苏:
拉平被解职,不仅是让其担责,更意味着俄军或要改变北部集团作战模式。此前,北部集团沿用传统战法,面对乌军精锐新式部队屡屡受挫。而尼基福罗夫曾在卢甘斯克指挥俄军进攻,迫使乌军撤离,虽俄军付出较大代价,但他能完成任务。所以,俄军调其至北方集团指挥后续作战。
这一换帅凸显两位司令的鲜明反差:拉平战绩有限,屡被诟病;尼基福罗夫被寄予厚望,肩负扭转北线局势的重任。而北部边境也正是乌克兰可能再次突袭俄本土的突破方向。然而,尼基福罗夫能否扭转战局,仍需战场实际表现来验证。
进入8月以来,俄乌双方不断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基辅方面接连打击俄境内的炼油厂,意在削减俄罗斯的财政收入、扰乱能源出口并制造俄罗斯国内燃料短缺。同时,俄军则以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乌天然气设施,削弱其进口和供应能力,影响民生与军需。
短短数周内,乌克兰以极低成本精准瘫痪了俄罗斯14%以上的炼油产能,这场燃油危机正成为俄乌冲突"非对称打击模型"的典范之一,也向全世界展示了现代战争的另一种可能:不靠坦克,而靠算法与精准制导;不炸战壕,而瘫痪敌人的加油枪。
而这场"石油战"带来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军事专家 萨苏:
乌克兰大规模打击俄后方石油炼油及运输设施,意在釜底抽薪,从经济上遏制俄罗斯,使其原油、天然气出口受损。一方面是一个非对称打击,俄炼油设备或需从欧洲进口,但受制裁困难重重。同时,乌克兰也在试探美国态度,目前看战略有一定成效。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乌打击对方能源设施,是想让民众意识到战争影响日常,这也是以战促和的手段,激发反战、厌战情绪,迫使对方在谈判中转变立场思路。
Part.
3
视线转向东南,顿巴斯战场仍是俄军主攻方向。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那句"俄军打了12年都没拿下顿巴斯",不仅是情绪化的呐喊,更是对现实的精准点破。普京提出的和谈条件中关键一条就是占领顿巴斯,可见顿巴斯的重要意义。
顿巴斯地区,被称为乌克兰的"钢铁心脏",这里煤炭、钢铁产量占全国大头,更是通往克里米亚的陆上要道。对普京而言,这片区域是战略走廊;对乌克兰而言,则是生死底线。
面对"12年仍未拿下"的事实,俄方选择沉默。顿巴斯不仅是战场的拉锯点,更是俄罗斯战略信誉的试金石。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罗斯要求完全控制顿巴斯方可停火,但撤军对乌军事政治风险大,泽连斯基断然拒绝。此言论或使普京面临政治、外交尴尬。俄军已全力攻打顿巴斯,集结10多万兵力,为乌军的两倍,但因顿巴斯防御坚固,俄军进展艰难、代价高昂。短期来看,即便俄军加大攻势,顿巴斯也难现重大溃败。
到2025年8月,乌军仍然控制着顿涅茨克州约30%的土地。这30%看似不多,却包括了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这样的交通枢纽。俄军每天都在为争夺这些城市付出巨大代价。
这种拉锯战让普京在国内的压力越来越大。俄罗斯民众最初支持"特别军事行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这会是一场快速的胜利。
军事专家 萨苏:
俄乌战争关键在顿巴斯,看俄罗斯能否全取此地,或乌克兰能否守住。俄罗斯虽逐步推进、有机会拿下顿巴斯,但每攻占一地,乌克兰难夺回,整体战略上在不断失地,且俄每占一地都付出巨大的牺牲。长此以往,顿巴斯或成持久战。若俄罗斯真控制顿巴斯,也可能因损耗过大而削弱大国地位。因此,双方都在权衡顿巴斯争夺的利弊。
Part.
4
当前俄乌战场,库尔斯克方向同样引人关注。去年乌军的突袭让俄方措手不及,尽管俄军已加固防御,但特朗普8月22日表态支持乌军扩大打击范围,被外界解读为美国或默许更大胆的行动。
在政治层面,泽连斯基已明确拒绝从顿巴斯撤军,强调那是"国家的生存线"。他还回应北约议题称,"是否加入北约,不由俄罗斯决定"。这番表态释放出一个信号:无论战场如何变化,基辅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乌军已无力复制"库尔斯克式"行动,此前在别尔哥罗德边境的进攻不仅未达预期,反而损失惨重。俄军随后加强防御,构筑了新的苏洛维金防线。在当前僵局下,乌军难觅发动新攻势的机遇。同时,乌方强调加入北约是它的主权,不接受俄方的干涉,这表明其对俄方和谈诉求基本持否决态度。因此,若按俄方和平方案推进,俄乌和谈仍将陷入僵局甚至死局。
8月22日,普京在公开场合释放出"隧道尽头有曙光"的信号,强调俄美关系仍有改善空间。这一积极表态,却与同日特朗普鼓励乌克兰对俄罗斯本土发动更多进攻的言论形成鲜明对比。两大核强国的声音,在同一时间点传递出截然不同的战略意图:一边是外交示好,一边是战场施压。
特朗普的口风突变暴露了"双普"互动的脆弱性,俄乌和谈迟迟没有进展引发特朗普的不满和不耐烦,使俄美关系陷入"一步前进、两步后退"的尴尬局面。终于坐上谈判桌的欧洲对俄罗斯也明显缺乏制约能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普京讲隧道尽头一定光明,暗示若俄乌外交与军事僵局持续,俄将不惜高昂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坚持达成特别军事行动目标。至于美俄关系,在特朗普时期难有显著改善,但也不至于进一步恶化。
俄乌冲突的未来轨迹,或将呈现为一场多方"螺旋式博弈"的终极形态--各利益方复杂的对抗与联盟关系影响着战场攻防与谈判桌上的筹码交换。未来几周,苏梅、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等关键战线,仍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焦点。
俄乌双方都在为"边打边谈"的持久战积累筹码。每一次前线推进、每一次外交尝试都可能改变局势天平。对于全球而言,俄乌冲突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多打一日,都会给人类带来的更大的灾难。
军事专家 萨苏:
俄乌热战渐呈持久态势,双方或难再发动大规模进攻,且此类攻势难决战局。双方可能被迫从军事对抗转向政治博弈,"双普会"虽提"边打边谈",但战场未现胜势,若战场上无突破,谈判桌上难获让步。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美俄首脑会晤后,俄乌僵局再现。俄未完全拒绝与泽连斯基会面,但设定政治与安全条件,需达预期战略目标,所以短期内俄乌领导人峰会难成,预示今年僵局或难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