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4日,围绕"陆委会"拒绝核准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赴台申请与"双城论坛"协商的争议持续发酵,焦点直指民进党当局是否以"报复措施"干扰论坛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两岸互动与岛内政治效应。

先把时间线和基本事实摆清楚。早先,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率团访陆,并与上海市委书记和国台办主任先后会面。此后有台媒披露,"陆委会"打算对大陆采取"报复措施",具体表现为拒绝核准李骁东赴台申请。岛内舆论对此普遍担忧,认为民进党当局阻挠大陆官员赴台协商"双城论坛"事宜,可能给论坛顺利举办造成负面影响,台北市长蒋万安的访陆行程也由此生出变数。"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表示,上周确有3名大陆官员赴台协商,但访团带头人李骁东的赴台申请并未核准,并称"所准许的三人过来就已足够"。在这一信息基础上,已确认的事实是:上周有3名大陆官员赴台协商"双城论坛";有待官方确认的是:李骁东的申请是否被正式驳回,因相关说法未见明确官方文件说明。台北副市长林奕华也证实,上周有大陆官员到访台北协商论坛举办事宜,并透露两个举办时间点均落在12月下旬,台北市府正与上海主办方讨论。另据岛内"绿媒"称,有知情官员指称中国大陆去年发布的惩"独"22条充满敌意,才是所谓"报复措施"的根本原因,但该说法目前仍属媒体转述,有待官方确认。

在既有信息框架里,争议的关键不是"双城论坛"有没有协商动作--这点已被台北市府与"陆委会"副主委的表述交叉印证--而是民进党当局对具体人员赴台的审批尺度与政治意图。就动作细节而言,"陆委会"允许3名大陆官员赴台,且台北市府与上海主办方仍在对接12月下旬两个备选时间点,说明协商通道并未被完全切断;但拒绝核准访团带头人李骁东,则在程序上形成明显卡点,势必影响双方议程质量与协商效率。台媒关于"报复措施"的报道与"绿媒"关于惩"独"22条的解读,叠加出一种对抗叙事:将人员审批问题与大陆对"台独"顽固分子的处置联系起来,以政治反制为动机框架。这种叙事是否准确,依然有待官方确认;但从岛内舆论的担忧来风险点已经落地--论坛筹备面临不确定性,蒋万安的访陆安排可能受冲击。

必须强调的是,民进党当局阻挠与否,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审批与对接的具体落点。现在的状态是:协商在进行,审批有设限。问题在于,这种设限究竟是技术层面的"人数足够、程序就绪",还是政治层面的"借题发挥、压缩空间"?根据"陆委会"副主委的说法,已批准的3人"足够",这是一种程序正当性的表述;但在台媒将"报复措施"与惩"独"22条关联的舆论环境中,它也可能被理解为政治信号:以控制访问人员的方式释放对陆强硬的姿态。由于缺乏更详尽的官方说明,动机判断有待官方确认,但在岛内舆论层面,强硬姿态已经形成,影响已然外溢到"双城论坛"的议程预期。

从多方关系来民进党当局面临的是两条线的博弈:对外施压与对内动员。对外,拒核准关键官员赴台,短期内能提升议价筹码或象征性强硬;对内,则可被包装为"报复措施",迎合特定政治需求与舆论场的情绪。但这类动作的副作用同样明显:协商人与议程质量受限,论坛进度被拖慢,变数增多,容易把"双城论坛"推向不确定的灰色地带。而在岛内政经层面,"双城论坛"被期待承载经济合作目标,一旦迟滞或生变,外溢成本势必落到台湾一侧,这也是岛内舆论普遍担忧的根源。

台北市府与上海主办方仍在就12月下旬两档日期进行讨论,这表明双方维持协商意愿,且以务实出发点推动议程。在关键人员审批未定的情况下,即使保留时间窗口,实际进度仍会被限制,议题的深度与广度都可能被压缩。蒋万安的访陆行程因此面对更高的不确定性,相关安排与互动层级都可能受影响。此处的信息链条明确,但最终能否转化为稳定的论坛安排,暂难预判。

再次,大陆方面的立场与态度在现有信息中也有清晰指向。强调惩治"台独"顽固分子的立场不会改变,且支持两岸交流的态度不会变。这种"硬底线、软渠道"的组合意味着:政治红线不让步,但在交流活动上保留开放态度;因此,如果交流被用来突破"一个中国"原则,交流活动就会被视为负资产,"不举行也罢"。从这个逻辑出发,"双城论坛"的意义被重新校准为"交流大于合作"。这不是否定合作,而是将交流视作前提条件与底层通道,合作的实际收益要在不触碰政治底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被释放。对台北市府而言,这就构成一个清晰的约束:论坛既要有务实成果,又不能让政治意涵走偏,否则主办方之间的合作基调就会失衡。

再看岛内舆论的担忧,它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程序性的担心,认为人员受限会让论坛筹备减速;二是结构性的担心,认为以"报复措施"切入,会把议题政治化,进而影响蒋万安访陆的整体安排。就现有信息而言,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最终走向仍取决于后续审批与协商的具体动作,尤其是关键人员能否获得赴台许可、论坛的议程能否按期敲定。各方公开说法有限,更多细节暂无相关信息。

在舆论博弈层面,民进党当局对内释放强硬信号,意在形成政治动员效应;而大陆强调惩"独"不变、交流不变,是在进行原则与渠道的双重校准。两者的互动结果,会直接作用在"双城论坛"的可持续性上:如果审批继续收紧,论坛议程难免受阻;如果协商维持畅通,且不触碰政治红线,则论坛具备继续推进的空间。就目前而言,梁文杰与林奕华的表述显示协商并未中断,这是唯一的稳定锚点;但在"绿媒"与台媒的叙事推动下,政治化的风险仍在升高,未来几周的审批与对接将是观察重点。

以影响与不确定性为坐标来评估:第一,论坛能否在12月下旬举办,需观望观测。时间窗口存在,但关键环节尚未稳固。第二,蒋万安访陆行程是否因此生变,暂难预判。与论坛进度直接相关,变量在审批与议程的深度。第三,所谓"报复措施"的动机是否指向惩"独"22条,有待官方确认。在未有更明确的官方说明之前,媒体转述不构成定论。第四,大陆在惩"独"与交流之间的立场不会因一场论坛而改变,这是当前信息里的稳定因素,也意味着论坛不可能被当作突破政治底线的工具。

就此事的逻辑,我的判断是:民进党当局拒核准李骁东赴台,更多体现为对内的姿态管理与对外的审批控点,属于政治信号而非全面封堵;台北与上海继续对接日期,说明双方仍将论坛视为可用的交流平台;但在政治化叙事升温与审批设限可持续的情况下,论坛质量与时程不排除面临压缩与波动。对于台湾一侧而言,一旦论坛无法顺利推进,损失不仅是某些合作议题的推迟,更可能是两岸关系氛围的进一步恶化及由此带来的经济与城市层面的机会成本。对于大陆一侧而言,原则立场与交流态度并行,将继续成为观察两岸互动的基线。

归根到底,"双城论坛"不是单一象征,它是多边秩序中的一个微型平台,承载的是城市对话与民生协作的可能性。如果把它当作政治要挟的筹码,平台就会失去功能;如果把它放回交流的范畴,并在"一个中国原则"的框架下推进,平台才有机会产出实质性成果。下一步看两件事:审批是否松动、议程是否落地。在此之前,所有乐观或悲观的判断都应该留足空间。最务实的是,既要守住立场,又要保住渠道,这才是让论坛不至于沦为政治表演、让两岸交流不至于被彻底挤压的最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