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6日,法国总统府正式发布消息,确认马克龙将于12月3日至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声明还提到,马克龙希望推动一个"合作与平衡"的经贸议程,这一点与法国将在2026年担任G7主席国直接相关。彭博社也披露,马克龙考虑邀请中方参加明年在法国举办的G7峰会,这一动作,无疑是一次相对"冒险"的尝试。

首先,马克龙此次访华的时间节点很关键。近期,法国国内政局一直动荡,从今年9月到现在,法国政府内部已经换了多位总理,政策推进受阻,议会斗得厉害,执政联盟没有稳定多数。法国多家媒体形容,目前法国政府"步履蹒跚"。在这种情况下,马克龙需要外交舞台,他要展示存在感,要给国内证明自己还在掌控局面。国际场合能带来曝光度,也能带来政治资本,这些都决定了他必须找一个能产生实质成果的方向,而中国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
从行程安排来看,马克龙的访问顺序很明确。第一站北京,是政治层面的会谈和总体战略沟通;第二站成都,是象征友好、推动合作、争取民意的选择。最近,中国正式把旅法的两只大熊猫"欢欢"和"圆仔"接回成都安度晚年,这对熊猫在法国生活了十三年,是当地最受民众喜爱的动物,法国方面自然希望中国尽快再借出新的大熊猫。马克龙选择去成都,就是想
把这个愿望带过去。当法国舆论看到新熊猫的希望时,他也能从中获得一份友好情绪回馈。
除此之外,眼下乌克兰局势因为特朗普提出的"和平方案"进入关键阶段,欧洲各国手忙脚乱,内部意见分歧更大。特朗普推动和谈,但方案更多从美国利益出发,欧洲国家普遍担心未能顾及他们的安全关切。法国希望在其中找回主动权,但又担忧自身在俄乌问题上缺乏足够影响力,因此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而三天的国事访问,在欧洲对华访问里,算是时间比较长的安排。三天可以容纳大量议程,也能让双方深入讨论具体合作。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空客项目、法国核电集团合作、农产品出口、新能源合作等,都可能成为谈判重点。法国对华出口增长明显,但在中欧之间,尤其是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上,法国又扮演了推动加征关税的角色。这种"两面操作",中方当然很清楚。但法国方面也清楚,如果要拓展经贸利益,就必须在北京讲清楚态度。
此外,马克龙此访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法国希望在欧洲内部提升自己的领导地位。德国因为涉台问题导致高层访华安排迟迟不能确定,中欧关系的沟通窗口出现了空档。法国想填补这个空间,借机让欧洲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更多法国式的"外交自主"。
但必须指出,法国"拿了好处又变脸"这种情况曾多次出现。2023年马克龙访华,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法国企业获益明显,马克龙当时还公开强调,"欧洲不应被第三方牵着走"。结果回到欧洲没多久,法国就在欧盟内部推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税,并支持把中国企业列入对俄制裁名单。这些都让中国对法国的立场产生疑问,如果这次访华之后法国再次重复这种模式,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双方互信。

要知道,中法关系有稳固基础,但需要双方都保持诚意。中国希望法国真正成为欧洲政治中的稳定力量,而不是在大国竞争中摇摆不定。法国有这个传统,也有这个能力,但需要更多行动来支持自己的外交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