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表在《梅斯医学》的一项研究打破"8小时最佳的睡眠"的认知,证实"7小时最佳睡眠"是有科学依据的:睡眠<7小时,心脏风险激增;睡眠>8小时,死亡风险大幅增加。武汉微循环学会睡眠障碍防治专委会主委、武东医院副院长张昌勇主任医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睡眠时长有个体化差异,"7小时最佳睡眠时间标准"是来源于大样本数据,从全因死亡率研究得出结论,也证实睡眠时间长短对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及脑认知健康有深远影响。
记者毛茵绘图
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3》显示,有将近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长不足7小时。睡眠障碍更是导致睡眠不足的重要问题,我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38.2%,甚至有60%以上的"90后"觉得睡眠不足。
近日,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展的随机交叉设计试验显示,连续6周每天少睡1.5小时,明显损害了内皮氧化应激的清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内皮氧化应激的不断积累又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为什么仅轻度的睡眠限制就会损伤氧化应激?该研究团队报道:与充足睡眠相比,睡眠限制后内皮DCUN1D3 mRNA表达显著减少;RT-PCR也证实了这一点,睡眠限制下的内皮DCUN1D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进而下调了细胞整体的抗氧化能力,并且持续6周将就寝时间推迟1.5小时会扰乱参与者的生长激素(GH)的脉冲和释放,即睡眠限制削弱了GH的释放,从而抑制了DCUN1D3的mRNA表达,导致抗氧化反应持续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和功能失调,是心血管疾病发展早期的现象。因此,较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导致心脏疾病风险的提升。
关于疾病致死率与睡眠相关性研究,大数据分析显示: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男性中,与每晚7小时睡眠相比,当睡眠时间≤5小时或≥10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将大幅提高;而在女性中,只要睡眠时间不足或超过7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便会有所增加,在12%-49%。2.癌症死亡率:在男性中,当每晚睡眠时间超过7小时后(比如8小时、9小时或≥10小时),癌症死亡风险分别升高6%、17%和59%;而在女性中,只有睡眠时间过长(即超过10小时)会导致癌症死亡率上升23%。由此,睡眠时长是全因及多疾病死亡的重要行为风险因素之一。
每天睡眠时间达到7小时,全因、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原因死亡率降至最低点。每晚睡眠达到7小时是最为理想的,睡得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寿命!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也发现:最佳睡眠时长为7小时,与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有益关联;然而,当睡眠时长不足或超过7小时时,与认知功能下降以及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睡眠时长与多处大脑区结构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关联,关联最为显著的大脑区域包括中枢前皮层、外侧眶额皮质和海马体;而在非线性关联中,7小时正好就是转折点。欧洲预防阿尔茨海默性痴呆症纵向队列研究后发现:在没有认知障碍的人群中,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学负担的增加有关。
结果显示,与每日睡眠超过7小时的相比,每晚睡6-7小时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脑脊液p-tau水平(p=0.028)。以二分法对睡眠时间进行分类发现,较短的睡眠时间,即睡眠不足7小时,与更高的脑脊液t-tau、p-tau水平显著相关。可见,睡眠时长稍稍不足7小时,就会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张昌勇主委解释道,研究表达的是睡眠少于7个小时心血管就开始发生变化,从全因死亡率大数据表明7小时睡眠时间对于人生存健康价值极高。实际上,人的一生中二十四分之七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才是最有益于健康的。要想不伤脑,还得睡得好,充足、优质的睡眠是帮助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和促进大脑健康的好方法。"关于睡眠质量好坏,我个人从临床治疗和观察发现,主要是以次日日间功能状态为主要参考指标,不能纠结在睡眠时间长短上,一般成人是7±1小时。还有就是生物节律与社交节律要协调,否则节律紊乱也明显影响日间功能,同时要管理好睡眠和树立良好的睡眠信念。"因此,保证充足睡眠也是对自己的大脑负责。但睡眠时长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任何的指标(如睡眠时长、醒来次数、入睡时间等)都是相对的,要结合第二天起床后的状态来判断自己的睡眠是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