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己不敢出手,却让盟友冲上前?日澳这次没搭理美国:绝不会做出承诺

根据环球网援引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称,美国国防部近期频繁向日本、澳大利亚施压,要求两国明确在美国与中国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时的角色,但日澳均以"不讨论假设性议题"为由拒绝回应。这场看似"盟友协调"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战略意图与地区国家现实考量的剧烈碰撞。

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科尔比是这场施压行动的主导者。过去数月,他接连与日本防卫省、澳大利亚国防部官员会面,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若台海生变,日澳需提前"明确参战角色",配合美军构建"多国联军"框架。科尔比甚至在社交平台发文强调,这是"恢复威慑并通过实力实现和平"的关键一步,与美国政府近年来对亚洲盟友的"战略绑定"思路一脉相承。

特朗普(资料图)

但日澳的反应比预想中更直接。日本外务省在科尔比访日后便发布声明:"日本防务政策遵循宪法与国会决议,不会对未发生的冲突预设立场。"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康罗伊13日表示,澳大利亚不会提前派遣军队参与任何冲突。康罗伊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主权是优先考量,"我们不讨论假设"。

日澳的拒绝并非偶然。对日本而言,中国市场的分量远超美国想象。若中国因台海局势采取反制措施,仅丰田、本田、日产在华三家合资厂就可能损失近四成利润。

澳工业部内部评估显示,若失去中国市场,仅矿业就将损失超300亿澳元就业岗位。而美国承诺的"核潜艇合作"至今未完全落地,3680亿澳元的预算缺口还需分30年填补。正如澳防长达顿在"护身军刀"联合军演开幕式上所言:"演习的核心目标是避免战争,而不是为一场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冲突押上所有筹码。"美国的算盘打不响,更深层的原因是其自身威慑力的变化。

特朗普(资料图)

科尔比的行事风格向来以强势著称,此前就曾有过未提前与总统沟通、单方面叫停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先例。此次突然施压日澳就台海问题明确表态,或许与其一贯雷厉风行的决策特点不无关系。这种做法也从侧面暴露出,美国国防外交团队内部的协调机制仍存堵点,部门间信息同步与共识达成显然还没完全理顺。

对于科尔比这番举动的深层意图,专家分析指出,不排除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向外传递信号--美国可能在调整涉台议题上长期奉行的模糊策略。但关键问题在于,目前既无法确定这是科尔比的个人主张,也难以断言已成为美国政府的正式立场,一切都还需要结合后续动作进一步观察。

更讽刺的是,美国连"是否协防台湾"的官方承诺都不敢给。五角大楼提交国会的《中国军力报告》中,仅用"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模糊带过。这种"老大退居二线,小弟冲在前线"的操作,连《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要求盟友承担高风险,自己却保留'行动自由',这让日澳如何建立对美国的信任?"

当科尔比还在试图用"历史条约"绑定日澳时,现实已给出更清晰的答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怀特在《澳大利亚人报》撰文直言:"《澳新美同盟条约》写的是共同防御,不是为第三方冲突买单。"

特朗普(资料图)

亚太国家的选择正在重塑地区格局。日本近期不仅取消了原定的美日军售会议,还主动扩大与中国的经贸对话;东南亚多国在最近的区域安全论坛上明确表示"拒绝选边站"。这些举动背后,是各国对"军事霸权依赖"的重新评估--当美国自身军事优势缩水、经济筹码减弱,所谓的"盟友体系"不过是纸糊的灯笼。

回到最初的施压场景,科尔比或许该问问自己:当盟友发现跟着美国跑只会让自己陷入两难,当"协防中国台湾地区"的承诺连美国自己都不信,所谓的"印太战略"还能有多少吸引力?对日澳来说,拒绝预设角色的表态,本质上是在用行动宣告:国家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冲锋者",只有清醒的"生存者"。

这场围绕台海的角色之争,最终揭开的不仅是美国盟友体系的裂缝,更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转变的序幕。当军事霸权的光环逐渐褪色,当各国更看重"不冲突、不对抗"的务实合作,美国用"小圈子"捆绑地区国家的套路,终究会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