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的菲律宾,近日发布了一则让人看不懂的公告:从11月开始,菲律宾将重启电子签证政策。中国游客申请14天内的短期旅游或商务访问,都可以在线办理,流程简化到近乎"秒批"的程度,还能直接从马尼拉、宿务两大机场入境。

一边在南海展示强硬姿态,一边却对中国游客敞开大门,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这一切,其实是菲律宾被经济和民生逼到墙角后,不得不做的选择。

旅游业在菲律宾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最新数据显示,菲律宾旅游业贡献了GDP的8.9%,产值达2.35万亿比索,直接关联675万人就业。这个数字意味着,全国每7个就业人口中,就有1人靠旅游业吃饭。

回望2019年,菲律宾旅游业曾迎来辉煌时刻。当年170万人次中国游客赴菲,人均消费1.5万元人民币,撑起菲律宾旅游收入的20%。长滩岛度假村天天爆满,薄荷岛导游应接不暇,马尼拉商场里中国游客络绎不绝。然而,随着南海局势变化,这一切都成为过去。2024年菲律宾入境游收入仅微增0.4%,远逊于泰国等邻国。长滩岛酒店入住率腰斩,旅游从业者大量失业,675万人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这种差距带来的后果是实实在在的。长滩岛的酒店入住率直接砍半,导游、小贩成批失业。675万人的饭碗,眼看就要被这场"旅游寒冬"给砸了。

今年9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民生会议上红了眼眶。这可不是在演戏,而是菲律宾现实困境的真实写照。现在的菲律宾,通胀率下不来,物价一个劲往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675万旅游从业者的生计问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要知道,服务业在菲律宾GDP中的占比超过60%,而旅游业就是服务业的核心引擎。以前,菲律宾还能靠着海外劳工每年寄回来的300多亿美元汇款,勉强支撑中产家庭的消费。可现在旅游业一垮,40%中产家庭的休闲预算直接缩水,底层从业者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更让菲律宾着急的是,周边国家都在拼命"抢客人"。泰国把对中国游客的免签政策延长到了明年,马来西亚不断简化签证流程,越南也靠着1750万游客赚了330亿美元。如果菲律宾再不对中国游客"低头",就真的要在旅游竞赛中彻底出局了。

有人可能觉得,菲律宾恢复电子签证是临时起意。但实际上,这场针对中国游客的"示好行动",早就开始布局了。每一步,都精准地瞄准了中国游客的钱包。

8月份,菲律宾旅游局专门组团跑到北京,扎进潜水展览现场。他们带着精心制作的海岛宣传片,挨个向中国旅行社和游客"拉客",连小众岛屿的旅游线路都打包好了推荐给大家。

9月份,借着中菲建交50周年的机会,中国文旅部敲定了旅游合作计划,专门开通了"菲律宾风情游"专线,为赴菲旅游铺好了路。

11月,电子签证正式落地,同时还新增了多条直航航线。这一招既解决了"签证难"的问题,又打通了"出行难"的环节,双管齐下,就是要让中国游客能够"说走就走"。

其实在2023年,菲律宾试运行电子签证的时候,中国游客的申请量就暴增了3倍。菲律宾方面心知肚明: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才是拯救他们旅游业的"救命稻草"。现在主动"开绿灯",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抢客大战"罢了。

细看菲律宾恢复电子签证的公告,他们绝口不提"妥协"二字,只说要加强"中菲人文交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在南海问题上耍横可以,但面对675万人的就业问题和8.9%的GDP贡献,他们真的撑不住了。

这个所谓的"开绿灯",根本不是什么对中国游客的"特别优待",而是菲律宾给自家经济找的活路。小马科斯比谁都清楚:在民生压力面前,所有的耍横都是虚的,只有把中国游客请回来,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才能稳住基本盘。这个真相,虽然扎心,却再真实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