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要求"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为优化投资结构、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方向指引。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以投资于物筑牢物质根基,以投资于人提高人口素质,对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投资于物,可以夯实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这既包括厂房设备、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的投入,也涵盖技术研发、数据算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积累。这些物质资本是人类劳动的物化成果,更是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我们对"物"的投资立竿见影,极大推进了经济快速跃升。"十四五"时期,江苏交通网络加速织密、科创载体建设提质增效、水利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一系列可感可触的发展成果,正是"投资于物"的最好注解。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传统"物"的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而"人"的投资乘数效应愈发凸显,投资重心亟需从"物的积累"转向"人的发展"。

投资于人,才能构筑经济长期发展竞争力。其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资金资源转化为人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福祉。未来产业的加速孕育、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亟需通过投资于人提升人口发展质量。从江苏每年投入超亿元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人才,到全省布局重点实验室培养顶尖科研团队,这些生动实践都是投资于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证明。与此同时,投资于人还指向民生改善,始终围绕解决民生之需想事、谋事、办事,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江苏省政府共安排12类45件民生实事,这些项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正是"投资于人"的具象化表达。

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投资于人并不是投资于物的对立面,而是共同追求民生性投资与生产性投资的均衡发展,实现"见物"与"见人"的有机统一。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既要破解传统产业"大而不强"的难题,又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对投资结构优化提出更高期许。只有把握好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的辩证关系,才能让物的增长服务于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促进物的升级。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契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牵引,强化对具有更高端、更绿色和更智能特征的"物"进行投资,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将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能力提升、职业发展和潜力开发中,投向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实现人的"硬技能"和"软福祉"的双提升。

实现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还需构建系统性的保障机制。在政策设计层面,建立民生政策与产业政策衔接机制,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持续性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有效性;在资源配置层面,推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物质资本升级提供人才储备;在评价导向层面,优化投资评价体系,将人力资本投入效率纳入考核指标,避免"重硬件投入、轻人才培育"的倾向。唯有多维度协同发力,才能让"物"和"人"的投资形成互补互促的良性循环,真正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