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余热尚未完全消退,立秋已在不远处招手。细心的人会发现,近来傍晚的天色暗得比之前早了不少--大暑前后,即便到了晚上八点,天空仍会留些微光,而如今刚过七点,黄昏便已悄然降临。这一变化背后,是太阳与黄道面夹角逐渐增大的结果,随着太阳慢慢远离,白天的时长悄然缩短,夜晚则相应拉长。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会逐渐拉大,但真正意义上的降温,往往离不开降雨的助力。"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句俗语道尽了秋雨的作用:它不仅能驱散暑气,还会让空气变得清爽,让人们从闷热中解脱出来。对于盼着凉爽的人们来说,秋雨的多少,直接关系着立秋后能否真正告别酷暑。
古人早已根据节气与月份的关系,总结出不少预判天气的农谚,"立秋闰六月,七月雨不缺"便是其中之一。这句农谚暗藏着对秋季雨水的预判,我们可以从两部分来理解。
"立秋闰六月"说的是立秋节气出现在农历闰六月的情况。在传统历法中,立秋本是农历七月的节气,但遇上闰月时,节气的农历月份就可能出现"错位"。今年的立秋在阳历8月7日,对应的农历是闰六月十四。由于闰六月是农历六月的附属"虚月",仅为协调历法而增设,并不改变其属于"六月"的属性,因此今年的立秋被称为"闰月秋"。
而"七月雨不缺"则点明了后续的天气趋势:这里的"七月"指的是农历七月,此时才是传统意义上秋季的开始。按照农谚的逻辑,当立秋出现在闰六月时,到了农历七月,秋雨会变得频繁,雨水不会短缺。
不过,关于"入秋"的界定,存在两种说法:气象学上以立秋节气为标志,而传统观念中,农历七月才是秋季的开端。今年立秋虽在阳历8月7日(气象学入秋),但农历仍处闰六月(属夏季),要到农历七月才算真正入秋。结合"立秋闰六月,七月雨不缺"的说法,今年农历七月入秋后,雨水可能会较为充沛。而秋雨降温的速度向来明显,若雨水充足,"十场秋雨要换棉"的场景或许会如期上演,凉爽的秋季也会来得更真切。
当然,农谚是古人基于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且缺乏现代气象学的科学验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农谚的适用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更多是一种历史经验的传承,能为我们提供参考,但具体的天气情况,还需以气象部门的预报为准。对于即将到来的立秋和秋季,我们不妨带着期待,静候天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