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三轮谈判定了?眼看时间要到了,美财长对外释放信号,反复强调不需要担心
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接受美媒采访,首次明确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或于8月举行。这场被外界视为"关键节点"的对话,背后藏着美方怎样的考量?
距离中美关税豁免期截止只剩不到一个月--2025年5月12日双方约定的90天暂停加征关税协议,8月12日将到期。贝森特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市场无需担心截止日",这种反常的"安抚"姿态,暴露了美方急于推进谈判的焦虑。毕竟,过去几个月里,从芯片到能源,从制造业到科技合作,中美博弈的战线越拉越长,而美方手中的筹码正悄然发生变化。
特朗普(资料图)
贝森特透露的消息里,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其一,美方希望谈判时间定在8月初,地点可能在第三国,这说明美方不仅在调整谈判节奏,更在主动适应中方的日程安排--过去两年里,类似的"灵活"很少出现在美国对外谈判中。其二,英伟达H20芯片的对华出口许可被正式批准,贝森特直接将其定义为"谈判的一部分"。这款被美方视为"限制中国AI发展"的关键技术产品,如今成了推动对话的"敲门砖",背后的逻辑很现实:单纯的技术封锁没挡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进步,反而让美国企业失去了市场机会。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转向更明显。过去几年,他习惯用"高关税""技术禁令"当筹码,但现实是,这些手段不仅没压垮中国,反而刺激了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研发。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的市场份额已提升至35%,部分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情况下,特朗普的态度悄悄软了下来--他在最近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到中美芯片竞争时,不再提"彻底压制",而是说"要友好竞争"。所谓"友好",不过是承认单靠打压行不通,得换个思路。
特朗普(资料图)
但"友好"不代表放弃博弈。特朗普的另一个动作更值得警惕:他近期多次暗示,可能对100个较小国家商品加征超10%关税。这种"柿子捡软的捏"的策略,本质是把经贸关系工具化--既然搞不定中国,就从其他市场找补。不过,这种做法未必能奏效。巴西总统卢拉曾直言:"特朗普只尊重有原则的谈判方。"过去几年,东南亚、中东多个国家在贸易问题上顶住美方压力,坚持与中国合作,就是最好的例证。
回到第三轮谈判本身,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而稳定。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对话,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尊重。中美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将元首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能否以互惠方式解决分歧。目前来看,中方对谈判节奏的把控更从容--既不急于官宣时间,也不放弃观察美方诚意的机会。毕竟,过去几年的经验表明,只有美方真正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谈判才能取得实质进展。
特朗普(资料图)
从贝森特的"灵活"表态,到特朗普的策略调整,再到中方的稳定立场,第三轮谈判的走向已初现轮廓。它可能不会解决所有分歧,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双方有机会坐下来,重新梳理彼此的利益交汇点。毕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中美作为两个最大经济体,合作的空间远大于对抗的可能。
至于特朗普所谓的"下血本",本质上不过是博弈中的策略调整。真正决定谈判结果的,从来不是某一方"让步"的多少,而是双方能否在平等基础上找到共同利益。第三轮谈判或许不会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它至少能让中美关系的未来,多一分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