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等媒体的报道,当地时间2月2日,刚刚出任叙利亚过渡政府总统没几天的艾哈迈德·沙拉率领代表团访问了利雅得,并与同为八零后的沙特王储萨勒曼举行了亲切会晤。显而易见,沙拉将他的首访"荣誉"给了中东富豪沙特。
对于小国领导人来说,上台后"首访地"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情况下,选择谁,往往就意味着谁将是这个国家未来一段时期的"老大"或"后台老板"。无疑,沙特将是叙利亚重建和发展的"摇钱树"。
其实,沙拉领导的叙利亚有两个"后台老板",一个是沙特,另一个是土耳其。而且,对于沙拉和叙利亚来说,这两位"老板"缺一不可。那么,沙拉为何将"首访地"定在了利雅得呢?这是基于多种因素的考量,比如轻重缓急、情感、现实等。
实际上,沙拉并无访问土耳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是由于沙拉与埃尔多安已经有过数年交往,两人私下里肯定见了很多次面。因为,沙拉领导的"沙姆解放组织"的根据地就是与土耳其相邻的伊德利卜省。而且,土耳其就是这片根据地的"守护者"。
比如,当阿萨德政府军和俄军联合进攻伊德利卜时,是埃尔多安不惜与俄罗斯"硬杠",派出土耳其国防军强行进入该地并划出了"缓冲地带"。为此,土耳其军队还曾与俄军发生过正面冲突,媒体上广泛流传的那张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轻蔑"且"诡秘"一笑的照片就出自于那起事件。
提起那张"照片",真可谓是"造化弄人"啊。想想那个时候,"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是怎样一个"目空一切"?特定舆论场上又是何等的"五体投地"?可现如今呢?那位"诡秘一笑"的大将恐怕再也笑不出来了,"第二军事强国"的威名也早已深付"1小时22分"的笑谈中。
现在看来,沙拉找的土耳其这个"后台"是找对了,不仅数次挽救他于危难之际,而且帮助他稳固了在伊德利卜建立的"叙利亚救国政府",从而让沙拉得以在那七年时间里展现他的"治国理政"才华,留下"治理有序"的口碑,为他现如今被推举为叙利亚新领导人奠定了舆论基础。
仅从土耳其在军事上硬抗俄罗斯,并帮助沙拉"夺取政权"来说,再一次印证了找后台老板的诀窍之一:找个"能扛事"的。而接下来,沙拉就开始印证找后台老板的另一个诀窍了,即抱大腿就要抱个"富"的。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对于沙拉来说,如果想稳固政权,那就必须取得叙利亚人民的信任。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你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再加上手里有俩余钱的话,他就会信任你,你就是合格的国家领导人。然而,沙拉面对的却是一个因内乱和战争已满目疮痍的叙利亚,怎么办?很简单,抱住"富豪的大腿"。
众所周知,沙特是这个世界上的富豪之一,最为关键的是,它的"大方"也是出了名的。再加之它在阿拉伯世界和能源领域的影响力,就连美俄这样的世界性强国和大国都"争相"与之"交朋友",且都对那位"八零后王储"客客气气。甚至于,就连"眼高于顶"的以色列都巴不得快点与沙特建交。试想,"聪慧"的沙拉能不"盯上这块肥肉"吗?况且,沙拉还有与之交往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叙利亚是阿拉伯国家,而沙特是阿拉伯国家中的"老大"之一,沙拉和叙利亚现政权是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而沙特则是公认的逊尼派老大。因此,从叙利亚角度来说,"回归组织"乃天经地义。而从沙特来说,扩大阵营和影响力自然也是求之不得。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虽然沙拉的祖籍是叙利亚戈兰高地,但他出生在沙特,自小在沙特长大,"亲近"沙特自然合情合理。更为重要的是沙拉和叙利亚现在"有求于"沙特。因为沙特不仅有钱,而且愿意为叙利亚花钱。
实际上,这些年来,沙特一直在资助沙拉领导的"沙姆解放组织"等逊尼派武装派别。而之所以援助它们,一来是基于宗教因素,二来是一旦它们上台执政那就是"逊尼派政权",就会与沙特亲近。从政治上来说,那是在与伊朗的地缘政治竞争中"此消彼长"。从经济上说,基于叙利亚的特殊地理位置,沙特的能源出口很可能就会多出一条通道。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叙利亚出现变局和沙拉做主大马士革后,最积极与沙拉建立联系的不是闻到"意识形态味道"就上前的美国,而是欧洲国家和欧盟。比如说,最先去大马士革的是英国特使,紧接着是德国和法国外长的"联袂出访",紧随其后的是欧盟派出的代表。
直白地说,英法德和欧盟之所以那么"积极",地缘政治的因素倒是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困扰欧洲国家的难民问题。二是通过叙利亚建立新的能源通道问题。
毫不讳言地说,欧洲是国际上最希望叙利亚稳定和经济好起来的其中一方。道理很简单,因为叙利亚稳定了、富裕了,在欧洲的那些难民就能够回到叙利亚了,欧洲国家自然也是了却了一桩"心头大事"。要知道,难民问题已经搅得欧洲"社会不稳",一些欧洲国家政府甚至因此陷入了执政危机。
同样毋庸讳言地是,这场俄乌战争让欧洲国家深切感受到了能源问题"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重要性。而如果沙拉领导的叙利亚逊尼派政府稳定了,就有可能在叙利亚新建立一条通往欧洲的能源管道,果真如此,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石油就可以直接输往欧洲了。
直白地说,以沙特等海湾国家的石油开采成本,如果从叙利亚管道输往欧洲的话,价格也不会比俄罗斯的贵多少。如此一来,欧洲国家可以说在欧洲地缘政治及经济利益上"一举两得"。而恰巧,沙特和海湾国家也是正有此意。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如此利好,过去的叙利亚为何不那样做呢?这就要从阿萨德政权谈起了。众所周知,巴沙尔·阿萨德是隶属于什叶派的阿拉维派,而什叶派的老大伊朗也是能源出口国,自然不愿意阿萨德政府替沙特"出力"。
其次,如果沙特的石油通过叙利亚输往欧洲了,等于是挤占了俄罗斯能源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俄罗斯自然也是不同意。看看巴沙尔找的这两位"老大",不仅相对较"穷",而且似乎还有点"自私自利",即便是在"担当"方面,似乎也"不咋地"。
比如,在叙利亚反政府联军与阿萨德政权决战的关键时刻,伊朗的圣城旅早已"不知去向",而俄罗斯的空天军也是象征性地轰炸几次便"草草收兵"了。莫斯科倒是还讲点义气,"收留"了巴沙尔,但是,由于已经成为"烫手山芋",如今则是"状况不明",估计现在的巴沙尔应该已是"追悔莫及"。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找老大就该找富的和有担当的"之"窍门"。
显而易见,叙利亚这位新领导人沙拉深谙"找后台老板"的诀窍,比如,既找了一个能够在安全和军事层面为自己"撑腰"且还很有"担当"的"老大"土耳其,同时也抱住了能够给叙利亚重建和发展"出钱"的沙特这个"富豪美大腿"。直白地说,叙利亚人民对自己的未来"可期待"。
毋庸讳言,在个人理念中,对舆论场上动辄就"吹捧"这个"八零后"厉害、那个"八零后"厉害的风气很"不以为然",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祖上传下来的"机会",他们厉害个"皮"呢?相反,像沙拉这样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位,并且能够为国家的未来着想而"放低身段"的"草根八零后",似乎才更值得本就是"草根"的人们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