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宁静的小区里,住着 82 岁的李大爷。李大爷平日里就好喝点小酒,可儿子担心他的身体,总是管着不让喝。这对爱酒如命的李大爷来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憋屈。李大爷心里琢磨着,总不能就这么忍着不喝吧。于是,他想出了个办法。每天,他借着和老伙伴们下棋的由头,偷偷溜出去找酒友喝白酒。每次和老友们相聚,几杯酒下肚,李大爷就觉得浑身舒畅,仿佛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就这么偷偷摸摸地喝了半年,居然一直没被发现。李大爷心里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这瞒天过海的本事还真不错。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份侥幸。那天,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和老友们喝着酒,正聊得兴起,突然,一阵如刀绞般的剧痛从腹部传来。那疼痛来得毫无征兆,瞬间席卷了他的全身。李大爷双手紧紧捂住肚子,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还没等周围人反应过来,他就两眼一黑,失去了知觉,"扑通" 一声晕倒在地。当李大爷再次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刺鼻的消毒水味充斥着鼻腔,周围是一片惨白。他微微转动脑袋,看到儿子双眼红肿,满是泪水,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担忧和绝望。李大爷心里 "咯噔" 一下,意识到这次恐怕真的闯了大祸。诊断结果如同晴天霹雳,无情地砸向了李大爷和他的家人 -- 肝癌晚期,医生说李大爷可能只剩下 3 个月的时间了。这个消息,让整个病房都笼罩在了沉重的阴霾之中。

少量饮酒真能降低酒精伤害?

李大爷的遭遇,也引发了我们对饮酒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少量饮酒是不是就能降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呢?《柳叶刀》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当饮酒量处于 20 - 60g 时,就已经属于危险饮酒范畴了,而且会将癌症发病率提高至 39.4%。每次类似的研究报告一发布,总有饮酒者心存侥幸地问:"少喝点不行吗?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不是就没这么危险了?"还是依据这份报告,少量饮酒同样危险重重。研究显示,即便每日饮酒量少于 20g,癌症发病率也会在 13.9% 左右。甚至当饮酒量小于 10g 时,依然会导致至少 4.13 万的癌症患者。

长期饮酒对身体的伤害是全方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肝脏,酒精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肝脏就像一个勤劳的 "清洁工",负责处理身体里的各种毒素。而酒精的摄入,就像是给这个 "清洁工" 不断增加额外的工作量。长期下来,肝脏不堪重负,脂肪发病风险增加,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一步步就会演变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就像李大爷的悲剧。同时,酒精还会让血液内的脂肪含量升高。想象一下,血液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脂肪增多就如同河水里的泥沙变多,慢慢地,水流就不再顺畅,血液循环出现问题,最终可能诱发中风等心血管疾病。2016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长期饮酒会使房颤风险提升 8%,再次证明饮酒并没有所谓的安全值,最佳的饮酒量其实应该为 0。

在现实社会中,饮酒已然成为很多人社交和放松的常见方式。适量饮酒,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可能对健康产生一些积极影响。但问题来了,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偶尔喝酒,还能确保对健康有益而非有害呢?怎样喝酒才能真正有利于健康状态呢?有几个实用的建议不妨参考。首先是控制酒精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标准,男性每天不超过 30 克酒精,女性不超过 20 克。喝酒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每次饮用量不超过这个标准,同时要避免频繁大量饮酒。比如,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小酌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量,别因为一时的尽兴而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

其次是选择适宜的饮品。优先考虑红酒、啤酒或者烈酒度数较低的饮料,这些饮品相对来说对身体的刺激没那么大。像红酒,适量饮用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益处。同时,要尽量减少果汁类含糖饮料和洋酒等高热量饮品的摄入。果汁类含糖饮料本身糖分就高,和酒精一起摄入,会给身体带来更多负担;洋酒度数较高,更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酒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饮酒前后要注意饮食。空腹饮酒就像是让酒精直接 "横冲直撞" 进入血液,会导致血液中酒精浓度上升过快,大大增加醉酒风险。

如果在饮酒前吃些东西垫底,比如坚果,富含蛋白质和健康脂肪,能在胃里形成一层保护膜;或者蔬菜棒,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减缓酒精吸收速度。就像给酒精进入身体的 "脚步" 设置了一些障碍,让它能更平缓地被身体吸收。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除了控制单次饮用量,饮酒频率也要把握好。一个月内,不宜有超过两次连续两天以上酗酒的情况发生。过度频繁地饮酒,就像不停地给肝脏这座 "工厂" 施加压力,久而久之,肝脏就会不堪重负,增大患上脂肪性肝的风险。特别是本身肝脏就有炎症的人群,在饮酒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的意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饮酒策略。

过分饮酒,身体或遭三种伤害

酒精,在很多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热闹的社交聚会,还是一个人想要放松身心,适量饮酒往往能带来愉悦和轻松的感觉。然而,一旦饮酒方式错误,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系列健康问题可能接踵而至,甚至会威胁到生命。那么,错误的饮酒方式究竟会导致哪些危害呢?

酒精中毒:过量摄入的危机

当一个人摄入过量酒精时,就如同给中枢神经系统按下了 "过度抑制" 的按钮,从而引发中毒。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得十分危急,患者可能会陷入昏迷,呼吸变得困难,严重时甚至会直接危及生命。想象一下,一个人在聚会上,因为高兴或者其他原因,不停地喝酒,酒精在体内不断累积。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头晕、兴奋,但随着摄入量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被抑制得越来越厉害,渐渐地,意识开始模糊,身体也不受控制,最后陷入昏迷,呼吸也变得微弱。如果身边没有人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酒精性肝炎:肝脏的无声抗议

长期酗酒,就像是对肝脏进行一场持久的 "折磨"。肝脏日复一日地努力分解酒精,但过度的负担让它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受损,进而引发酒精性肝炎。患上酒精性肝炎的患者,初期可能只是感到乏力,做什么都提不起劲,食欲也会明显下降,看到食物甚至会觉得恶心。随着病情的发展,严重时会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都会发黄,就像被染上了一层黄色;还可能出现腹水,肚子明显肿胀起来。这些症状都是肝脏在向我们发出痛苦的 "抗议",提醒我们不能再这么肆意饮酒了。

胃部疾病:酒精对胃的 "伤害之旅"

酒精对胃黏膜来说,就像一个 "无情的侵略者",会直接对其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会感到上腹部疼痛,那种疼痛或轻或重,有时像隐隐作痛,有时又像刺痛。还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吃进去的东西可能很快就吐出来了。大量饮酒会让胃酸分泌急剧增加,就像给胃黏膜的防御机制来了一场 "大洪水",直接冲垮了它,从而诱发或加重胃溃疡。胃溃疡患者典型的症状就是餐后上腹疼痛,这种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酒精本身是一种热量较高的物质,如果摄入过多,身体摄入的能量就会过剩,这不仅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与利用,还会导致营养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原本结实的肌肉也逐渐萎缩,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

别大意,这些症状或是身体 "警告"

酒精在生活中十分常见,适量饮用确实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在社交场合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喝酒时身体出现以下症状,那可能就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 "警告",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诊断。

恶心呕吐:身体的应激反应

饮酒后,脑部血管会像被吹胀的气球一样扩张,颅内压力也随之增高,这就会引发恶心的症状。患者往往还会伴随出现呕吐,那种感觉就像胃里在翻江倒海,吃进去的东西一股脑地往上涌。有些患者还会感到眩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严重的甚至会直接昏迷过去。这是因为酒中的乙醇进入体内后,就像一群 "捣乱分子",不仅刺激胃黏膜,还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呕吐反应。要是同时伴有腹痛、腹泻等情况,那就可能是发生了急性酒精性胃肠炎,情况更加严重,必须引起重视。

心悸:心血管的警钟

大量摄入酒精后,心脏就像被鞭子抽打了一样,开始加速跳动,血压也跟着升高。长期这样下去,就像给心血管系统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同时,患者可能还会表现出面色潮红,就像喝了辣椒油一样满脸通红;头晕目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仿佛踩在棉花上。这些症状都是心脏和血管在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告诉我们酒精已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

头痛:脑血管的 "抗议"

饮酒后,脑血管会像被撑开的橡皮筋一样扩张,从而导致头痛。这种头痛一般在第二天早晨最为明显,就像有一把小锤子在脑袋里不停地敲打,有时甚至会持续数天之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很多人在宿醉后都会有这种体验,脑袋昏昏沉沉,做什么都没精神,这就是酒精对脑血管造成的伤害。

呼吸困难:呼吸中枢的危机

当酒精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时,就像给呼吸中枢下了一道 "沉睡令",抑制了呼吸中枢的正常工作,使通气量减少。这就好比给身体的 "氧气供应站" 来了个 "大堵车",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缺氧状态,从而引起呼吸困难。而且,由于酒精具有麻醉效果,此时患者的意识也会逐渐丧失,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对于上述这些信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避免病情恶化,造成更大的健康损害。所以,建议平时尽量不饮酒或者少饮酒,特别是那些对酒精敏感的人群,更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