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陷入绝境,法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火速发起抗议,鲁比奥直言:美坚决反对
当以色列坦克碾过加沙中部代尔拜拉赫的街道时,这座曾经被视为"最后避难所"的城市,如今只剩下炮火与绝望。根据多家以色列媒体报道,这是冲突以来,以军首次攻入该地区,理由是"剩余人质可能被扣押在此"。
但现实远比官方说辞残酷--联合国数据显示,约5万至8万人挤在这片不足加沙总面积12%的狭小区域,而以色列的撤离令覆盖了87.8%的加沙土地,210万平民几乎无处可逃。
炮击摧毁了清真寺、医院和人道主义仓库,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证实,他们的物资仓库遭袭后,燃料和医疗用品陷入短缺,工作人员甚至被以军脱衣审讯。巴勒斯坦医疗援助组织(MAP)的通讯官埃拉瓦达描述:"军车距离我们的同事仅400米,周围全是爆炸声。"而更令人窒息的是,100多家非政府组织已联名警告--加沙正面临"大规模饥荒",但以色列的封锁让援助物资难以进入。冲突至今,已有超过5.9万巴勒斯坦人在炮火中丧生,这一数字仍在攀升。
法国总统马克龙(资料图)
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则声明在全球投下震撼弹:法国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决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对加沙灾难的回应。马克龙提到,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此前致信承诺"解除哈马斯武装并进行改革",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行动的集体失望。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在社交媒体暴怒。
但法国的战略意图很明确:与其空喊停火,不如推动"两国方案"落地。马克龙计划联合沙特在联合国召开高级别会议,试图打破巴以问题的外交僵局。这一招直击以色列软肋--一旦巴勒斯坦获得国际承认,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将更难被辩解为"自卫",而是可能被定性为"侵略"。
面对盟友的"叛变",美国的反应耐人寻味。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被问及此事时,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法国的事,我只支持美国。"而国务卿鲁比奥则态度强硬,24日就在社交媒体上谴责法国的决定"鲁莽",称其"向哈马斯传递错误信号"。这种矛盾凸显了美国的困境--既不想得罪以色列,又无法忽视国际社会对加沙的愤怒。
法国总统马克龙(资料图)
更讽刺的是,英国首相斯塔默也表态支持承认巴勒斯坦国,并谴责以色列"阻碍人道主义援助"。挪威、爱尔兰、西班牙等国早已迈出这一步,联合国大会更是有超过140国支持巴勒斯坦自决权。以色列的孤立正在加剧,而美国的声音显得愈发单薄。内塔尼亚胡政府显然低估了国际社会的转向速度。
法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可能成为巴以问题的转折点。但和平之路依然荆棘密布--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内部分裂、以色列定居点扩张,都是未知数。唯一确定的是,加沙的苦难已让国际社会失去耐心。
当内塔尼亚胡怒骂马克龙时,鲁比奥的反对更像是在为以色列建造一座孤岛。而加沙每倒下一名饥饿的儿童,都在为"两国方案"浇筑一块无法撼动的基石。历史正在废墟中改写,以色列若继续无视窗外巨浪,终将被自己砌起的高墙压垮。
以色列政府拟对加沙实施全面军事占领计划之际,联合国最新报告揭示全球粮食危机加剧。报告指出,全球五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万人面临灾难性饥荒,其中加沙地带占半数以上。
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表示,以色列应对加沙人道主义危机承担主要责任。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人权组织首次正式指控以政府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称其行为构成"有组织、蓄意摧毁巴勒斯坦社会"的罪行。这一指控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加沙局势的谴责达到新高度。
法国总统马克龙(资料图)
当前巴以冲突已陷入战略僵局。以色列持续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始终未能实现其宣称的"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但一旦停火,哈马斯又能在短期内迅速重组。这种困境迫使以军不得不依靠持续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来维持对哈马斯的压制。
与此同时,以色列国内极右翼势力正加速扩张并掌握越来越多话语权。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近日承认,已与军方高层讨论"吞并加沙部分地区"的具体方案,并公开宣称要将加沙变为"以色列永久领土"。遗产部长埃利亚胡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最终目标是让"整个加沙都归犹太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