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假期,全国出行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4月4日假期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8748.2万人次,同比增长9.7%,创近年同期新高。这一数据不仅折射出公众积压已久的出行需求,更凸显了文旅市场强劲的复苏势头。
从交通方式看,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均迎来客流高峰。铁路客运量2009.3万人次,同比增长8.4%;民航客运量178.9万人次,增长8.6%;公路人员流动量26472万人次,增长9.7%,其中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道非营业性小客车出行量22823万人次,增幅达11.1%。值得关注的是,短途游成为绝对主力。国铁集团数据显示,90%的旅客出游半径在500公里以内,"2小时高铁圈""3小时自驾圈"内的城市游、乡村游、踏青赏花游需求旺盛。
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假期三天全国国内出游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增长6.7%。传统祭扫活动叠加文旅消费新场景,催生出更多消费增量:
红色旅游热度攀升:多地红色景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赏花经济持续升温:湖北武汉东湖樱园、河南洛阳牡丹花会等传统赏花地人潮涌动,江苏金湖水上森林公园、安徽郎溪新和村等新兴赏花地异军突起。
乡村游成新宠:文化和旅游部发布32条乡村旅游线路,"时令采摘""挖野菜"等体验项目受热捧,江苏盐城、湖南张家界等地乡村游订单量增长显著。
银发旅游市场激活:多地增发"银发列车",景区加快适老化改造,老年人酒店订单量同比增长3成,"携老游"预订量增长近20%。
今年清明出行呈现三大新趋势:
"拼假出游"流行:为延长假期,不少游客选择"年假+清明"组合,带动出境游、长线游热度回升。
"沉浸式体验"受捧:各地推出"汉服+音乐+牡丹""夜间赏花光影秀"等沉浸式文旅项目,提升游客体验感。
"智慧出行"助力:滴滴出行数据显示,假期打车需求同比上涨14%,高峰时段每分钟叫车需求突破11万单,数字工具成为出行重要支撑。
清明假期的火爆,既得益于天气晴好、公众出行意愿高涨,更离不开政策红利的支持。近期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带薪年休假与小长假连休",为文旅市场注入新动能。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随着扩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清明假期的出行热潮,不仅见证了中国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更折射出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春日经济"与"假日经济"碰撞,当传统祭扫与新型消费融合,一个流动的中国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消费场景不断创新,文旅市场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