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和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关于坦克装甲车辆如何在战场上拥有更有效的防护能力问题,成为陆军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战场上,俄罗斯、乌克兰和以色列装甲兵选择给坦克装甲车加装铁笼或钢板,防御火箭弹、反坦克导弹和FPV无人机的攻击,不过这种被动式防御总归不是办法,不久前央视报道的中国新一代坦克主动防御系统GL6,应该说才是坦克装甲车辆抵御攻击的有效方式。
(疑似已装备GL6的99A主战坦克)
从央视报道的内容来看,GL6属于随动式主动防御系统,不但可以防御反坦克火箭弹和攻顶式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也有防御各类无人机特别是FPV无人机的攻击。
其中的秘诀,就是在炮塔布置4部雷达和2座双联装拦截弹转台,水平方向90°,俯仰方向60°,加起来就可以提供360°全向防御,可以说这个实力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顶尖了。
在央视报道中,研发人员先是用固定的69式40火箭筒向模拟坦克侧面装甲发射火箭弹,从高速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来看,火箭弹在飞到距离"坦克"大约四五米的位置时,GL6防御系统启动,双联装拦截弹转台打出一枚拦截弹,成功将其引爆。尽管火箭弹还有一部分依然打在了模拟装甲板的钢板上,但从痕迹判断已经没有了击穿真正坦克侧面装甲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看,拦截弹在火箭弹必经之路上制造弹幕并毁伤,原理与防空导弹差不多)
随后则是同时拦截水平方向飞来的火箭弹和攻顶式反坦克导弹测试,其中后者由无人机挂载69式40火箭筒来模拟。这里有一点很耐人寻味,央视节目中提到无人机升空后遭遇突然增加的风力,无人机飞手不太容易瞄准"坦克"的侧面,这时应该是现场研发人员的声音响起:"无人机自行瞄准射击"。这个不太容易注意到的细节,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中国军工已经开发出了相关技术,至于是通过人工智能还是既定程序实现,还是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实现,就是个更加耐人寻味的问题了。
模拟测试开始后,无人机率先打出火箭弹,随后地面也射出火箭弹,均被GL6成功拦截。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可以肯定的是两发来自不同方向的火箭弹在一秒或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拦截距离,GL6系统的拦截弹转台首先抬高角度发射第一枚拦截弹,成功摧毁以至少45°大角度来袭的火箭弹,火箭弹残余部分则打在"坦克"侧面。
随后转台调整角度,对第二发来自水平角度的火箭弹进行拦截,情况与第一次测试没有多少区别,在大约四五米的距离上,第二发火箭弹被成功引爆,残余射流虽然也成功击中,但穿甲深度应该很浅,不具备有效杀伤力。
(红圈内是拦截弹发射转台,黄圈内是雷达)
如果要对这次GL6主动防御系统作出评价的话,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威力和可靠性,但考虑到真正战场上的复杂程度,一两次这样条件实在称不上严苛的测试,并不能说明GL6拥有可以从容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
如果再说得细一些,至少命中率无法通过一两次测试展现出来,当然也许在央视节目中公开的只是一些比较易于理解的环节,研发人员是不是进行了其他条件更苛刻、更贴近战场环境的测试,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主动防御系统的前景显然不容置疑,目前这类设备主要分为固定式和随动式,固定式指的是安装在车体固定位置,拦截范围有限,比如安装在车体右侧的,只能防御来自车体右侧一定角度和高度的来袭目标,这类主动防御系统的代表有苏/俄的"鸫"和"竞技场"。随动式指的是雷达和发射器可以随目标方向移动,就像这次亮相的GL6,还有以色列的"战利品"和"铁拳"、德国的"阿维斯"、乌克兰的"屏障"、俄罗斯的"阿富汗石"等等。
(补充拦截弹)
要说GL6的亮点,实际上应该是那4座雷达。由于信息有限,而且这类装备通常保密性很强,所以只能猜测GL6用的应该是毫米波或相控阵雷达,研发人员表示雷达采用的是凝视探测模式,发出的雷达波束同时覆盖整个探测范围,具备精度高、反应快和多目标追踪能力等优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在一辆坦克上如果就能配备4座这样的雷达,证明中国军工在雷达小型化和低成本方面基本已经做到了极致,别说坦克,可能就是一般的装甲车也用得起。
从宏观来看,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比如从新一轮巴以冲突中以色列陆军装甲部队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在开启主动防御系统后,步坦协同特别是在巷战环境下的步坦协同就不要想了,否则一发火箭弹打过来未必能击穿坦克装甲,因此触发的主动防御系统却能把坦克周围的步兵放倒一大片。
可如果没有步兵掩护坦克的侧后方,给坦克车组提供态势感知,结果就像以色列装甲部队那样,被哈马斯各种"反坦克体操"轮流教做人,还拍下视频被全世界细细观赏和嘲讽。
(疑似伞兵战车的GL6主动防御系统雷达)
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主动防御系统本身或许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谁来配合坦克作战,血肉之躯的步兵大概是不行了,相比起来,或许机器狗和机器人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中国军工在这些方面也实力不俗,研发战斗机器狗或机器人可能比GL6主动防御系统还要简单,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