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就是备受瞩目的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亮相。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处于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指导中国"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此次中央一号文件紧密贴合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实际。
在当前乡村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农业补贴是否充足、增收渠道能否拓宽、公共服务水平怎样提升等,成为农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文件精准聚焦并积极回应了这些问题,着重关注了 6 类群体,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
对农村经济发展:通过构建更为完善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从而稳固粮食生产根基,为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筑牢基石。
现实中,有种粮农户表示,一些补贴政策的实施缺乏透明度,如同"拆盲盒",农户在播种前无法预知补贴情况,只有在播种后才能了解具体补贴内容。例如,有的地方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在春耕之后才进行公示,有的小麦种植户需等到麦苗返青时才收到农机购置补贴的细则,甚至有双季稻产区的农民戏称要等到早稻抽穗时才能等到政策,晚稻收割时才能看到相关文件。这些补贴政策本应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指挥棒",但实际上却变成了事后的"安慰奖"。因此,一些农户为了不错过补贴,选择在同一块地上轮流试种不同的粮食作物,导致广种薄收。
此外,农民在申请补贴时还面临政策信息不明确、发放标准不统一、到账时间不确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补贴政策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的获得感,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决策和种粮积极性。
如今新政策的实施,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同时,大力鼓励在乡创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开辟多元增收路径,推动农村产业向多元化、特色化迈进,全面激发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对社会民生保障:高度重视农民工、乡村医患、乡村师生、农业转移人口等群体的合法权益,在就业扶持、工资保障、医疗服务、教育资源配置、住房保障等多个民生领域精准发力,出台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而且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庄稼人:全面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确保补贴精准到位,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例如河南省滑县是河南的产粮大县,小麦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过去保费补贴承担比例问题导致县级财政在农业保险方面面临较大压力。调整该比例后,可以有效减轻这种压力,使得更多农户愿意扩大农业保险投保面积,为小麦等粮食生产提供更坚实的保障。而且贷款贴息试点、奖补激励制度等政策也能对滑县的粮食生产和区域协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乡创业者:大力助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深度挖掘乡村特色产业潜力,积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江西婺源篁岭为例,通过整合当地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增收致富。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充分利用农村闲置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农民工朋友:加大对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力度,延续并强化相关扶持政策。据统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4年就业形势报告中,45岁以上大龄农民工失业率达15%的数据,显示大龄农民工在就业市场面临诸多困难,新政策将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覆盖且高效运转,加强监管执法,依法严厉整治各类欠薪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益。
乡村医患:以人员下沉为核心,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加快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乡村患者。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对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乡村师生: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学生吃得健康、营养均衡。提升涉农职业教育水平,推进基层服务项目,培养更多适应农村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农业转移人口:推动相关资源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紧密挂钩,完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便捷高效的户籍办理服务。鼓励有条件城市将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例如重庆已率先开展此项工作,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探索自愿有偿退出办法,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同等社保待遇。
市场效应
农业领域: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将有力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农业市场提供稳定的供应保障。这将直接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繁荣发展,保险机构有望推出更多贴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保险产品。同时,活跃农业信贷市场,金融机构将加大对农业生产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注入充足资金。新产业新业态如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的蓬勃兴起,将带动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转型。
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和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支持,有助于稳定劳动力市场秩序,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流动性。一方面,农民工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机会,促使他们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能够更加顺畅地融入就业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房地产及相关行业: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围,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城市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结构。保障性住房需求的增加,将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发展,如建筑、装修、家电等行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结语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 6 类群体,全方位、多角度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精心谋划与细致部署。这些政策广泛覆盖农村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切实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全方位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必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有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们满怀期待,在政策的引领下,农村的明天将更加美好,广大农村居民将共享发展成果,迈向更加富足、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