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国恢复了出货,但只对国内市场放开,而且要求所有境内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接下来发生的事,说白了就像救火--先稳住自己这边的仓库和生产线,别让供应链在关键时候断了。这个决定一出,国内车厂和电子代工厂都松了口气。荷兰那边马上就像是吃了亏似的,连着发了好几封求和信,想把事儿谈下来,毕竟停供带来的后果太明显了。可安世这边也不是随便好说话的,法律声明一起放出来,明确说荷兰总部在国内免职那些高管,在中国法律下没效。这句话等于是把荷兰总部在华的指挥链给割了。

再说说那两个硬性要求:一是只走国产渠道,二是境内结算必须用人民币。第一条直白又实在,先把国内客户的库存撑住,让生产线不至于一刀切停产;第二条则把过去习惯用美元结算的老规矩打破,把货和钱绑到一起。表面上看像是防止汇率折腾,深入一层看,就是把议价权和金融影响力往国内拉。你想,供应是谁说了算,结算又是谁掌握,这两者捆在一块儿,筹码就不一样了。

这事的起点是荷兰当局介入安世的管理层。他们以"国家安全"名义把几位高管撤了,连销售市场部副总裁张秋明也被牵扯进来。荷兰原本以为自己这一插手,就能把这家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有话语权的企业掌控住。问题是,他们低估了安世在全球产业链里的位置,也低估了一个跨国公司在当地运作的复杂性。简单说,是把一处关键枢纽给动了。

安世中国断供持续了十九天。这十九天里,影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欧洲那边的整车厂第一时间就感到了压力。大众对安世芯片的依赖度接近22%,这不是小数目;宝马、奥迪也有相当比例靠这类器件。零件库存本来就只能顶几周,一旦关键芯片短缺,产线就不得不停、降速或者改计划。工厂里的日子不是说停就停,涉及复线、零件替代、测试认证,一套下来没那么容易。

消费电子也没躲开。有传闻说iPhone16的电源管理模块对安世产品依赖度不低,三星某些快充方案也离不开类似芯片。手机厂和车厂同时缺料,整个供应链的紧张立刻显现。欧洲汽车制造商组织和美国的汽车行业联盟都出来催着找替代方案,但现实很残酷: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些经过验证的关键器件换掉,成本高、风险大,基本没那么快能解决。

安世把供货和结算捆绑,其实是想把供应链优势往金融层面延伸。在美元主导的国际结算环境里,这一步对推动人民币更广泛使用有实际影响。更直接的好处是,国内企业在采购时对外币敞口少了,资金流更顺,也更符合国内的监管和金融习惯。这种做法既有战略考量,也有现实操作的考虑。

闻泰科技也没在背后闲着,不光是商业层面应对,他们公开表示要走法律程序,准备把荷兰政府相关行为告上法庭,索赔金额被提到可能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要弥补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商业契约被随意干预时,会采取法律手段捍卫权益。

还有一张没当面亮出来的牌,叫做稀土。半导体很多环节离不开稀土相关材料,而中国在稀土加工上占了很大份额。现在不是马上动用,但这是一个明显的后手:当事态升级时,谁掌握原材料,谁就有筹码。这种战略资源一摆上台面,外界看着也得绷紧神经。

荷兰看到停供引发的连锁反应后,态度很快软化,开始主动找中国方面接触,希望通过协商把事儿压下去。但主动权此刻已经偏向安世中国和它的母公司。产业链里的人都清楚了,这次事儿并非只是一桩公司内斗那么简单,它牵涉供应链、法律、金融,还有战略资源的多重博弈。各方现在都在算着下一步怎么走,行业里的人也都明白,接下来会有更多细致的谈判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