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上下班、接孩子,电动车是不少人的代步首选,尤其是4000元左右的车型,销量一直挺稳。但很多人买完总好奇,这4000块钱里,厂家能赚多少,门店又能落多少?其实这行真不是"暴利",反而处处是成本,今天就用真实数据和身边的例子,跟大家说点实在的。

一、厂家出厂价:3200-3500元,利润就赚个"零头"
4000元的电动车,厂家卖给门店的出厂价大多在3200-3500元,这价格里几乎一半是核心部件的成本。
就说电池,这是电动车最"值钱"的部分:常见的60V20Ah铅酸电池,一组成本约980元;要是选续航更长的72V23Ah锂电,成本直接涨到1550元,光电池就占了整车成本的三成多。再加上电机(360元左右)、控制器(190元)、车架(290元),还有车座、仪表盘这些小部件,单硬件成本就到了3000-3300元。
除了硬件,厂家还有一堆"隐性开支":比如雅迪2024年的财报里提到,每年花在电池快充技术、智能防盗系统上的研发费用超4.8亿元,分摊到每台车约110元;从无锡工厂运到北方城市,每台车的物流费得90-110元,再加上工厂的人工组装费、场地租金,算下来厂家的利润真不高--一线品牌像爱玛,中高端车型单台净利润约230元,小品牌可能就160元左右,全靠走量才能赚钱。
二、门店实际利润:看似差价大,扣完成本剩300-600元
门店从厂家拿货价3200-3500元,卖4000元,表面看有500-800元差价,但这些钱基本都要"贴"进运营里。
以小区门口的一家普通门店为例:每月租金5800元,雇1个店员工资4500元,水电费700元,再加上门口的促销展架、本地生活号的推广费,每月固定成本超1.1万元。要是这家店每月卖20台车,单台车要先扣掉550元的固定成本。
还有些"看不见的成本":顾客买的时候大多会砍价,少则让100元,多则让200元;电动车有"一年免费售后",换个刹车线、调个车把不算啥,遇到下雨天电机进水,上门检修一次的油费+工时费得60元;要是赶上"618""双11"促销,有些车型还得降价250元冲销量。
所以门店实际赚的不多,正常情况下单台利润300-600元,要是卖的是特价引流款,比如有些店推的"4000元续航120公里"车型,单台可能就赚200元,全靠卖头盔、车锁这些配件补回来。
三、不同品牌的小门道:不是越便宜越划算
一线品牌和小品牌的利润逻辑不一样。像雅迪、台铃,出厂价比小品牌高200-300元,但用的是防腐蚀车架、静音电机,后期维修率低;小品牌为了压价,可能用成本低120元的普通电机,电池容量也悄悄从20Ah减到17Ah,虽然卖得便宜,但续航和耐用性差不少。
我同事之前图便宜买了辆3700元的小品牌电动车,一年后电池续航从70公里降到40公里,换组原装电池花了750元,算下来反而比买一线品牌花的钱更多。
其实不管是厂家还是门店,都在靠"薄利多销"过日子:厂家得年产上百万台才能摊薄研发成本,门店得每月卖15台车以上才能保住房租。4000元的电动车,看着不便宜,但每一分钱都对应着品质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