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低头了,这个曾经被视为"抵抗之弧"中最有力的一环,最终还是放下了武器,而不是继续死磕到底。
更令人关注的是,随着哈马斯的解散,也门的胡塞武装一下子成了"最后的火种",从"反以先锋"变成了"孤岛哨兵",局势变了,红海上的导弹不再只是象征性的警告,而是被聚焦盯上的目标。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中东棋局里,胡塞武装正被推向一个它从未真正准备好的十字路口:是继续硬扛到底,还是转身回头,找一条活路?
战略失衡下的胡塞武装
曾经的胡塞,是"抵抗轴心"里不可或缺的棋子,哈马斯主攻、真主党牵制、伊朗供血,而胡塞负责在红海方向擦火,这种局面下,它可以低成本高声量地搞点骚扰战术,不仅能刷存在感,还能在伊朗庇护下游刃有余。但现在,棋盘被掀了。
哈马斯一投降,这盘棋就散了,以色列立刻调转枪口,把所有情报资源集中到也门,以军侦察卫星和信号监听单位已经重点盯上了胡塞的重地,比如萨达省和荷台达港,以前是分兵把守,现在是聚焦围猎。
打击也在升级,8月28日,以色列F-15战机长途奔袭,在萨那精准打击胡塞高层会议,造成包括"总理"在内的多名骨干重伤或身亡,这不是"警告",这是"清算"。
以方开始玩真的了,而且毫不手软,更麻烦的是,胡塞的外部生存空间也在塌方。沙特和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本就对胡塞不待见,现在更是希望中东早点稳定下来,别再出什么幺蛾子。
如果胡塞继续搞事,别说和谈机会没了,可能连台面上的"存在权"都保不住,沙特已经明确表示,希望推动也门和平进程,翻译过来就是:你再闹,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合法性危机
胡塞的宣传口径一直很统一:我们不是为了自己打仗,是为了加沙,是为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这个"道德高地"一度让它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不少同情分,但现在问题来了--哈马斯都放下枪了,你还打什么?
以色列撤出加沙,联合国援助也已经进入,胡塞再往红海发导弹,已经不再是"伸张正义",更像是"找茬添乱",原来的叙事框架彻底崩塌,曾经的"正义抗争",如今变得尴尬又孤立。
而这种叙事的崩塌,直接动摇了胡塞在也门的统治根基,在国内,胡塞的"合法性"不是靠选票赢来的,而是靠"我是反抗者"的形象树立起来的。
一旦这面旗帜倒了,内部矛盾也就藏不住了:强硬派可能坚持"抗到最后",而务实派则想"别再玩命",这种撕裂,很可能削弱它在北部地区的统治力度。
同时,国际社会的耐心也在消耗,巴勒斯坦问题降温,世界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加沙的重建,胡塞继续挑事,只会被视为"和平破坏者"。
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媒体已经不止一次提到,也门问题需要通过政治方式解决。如果胡塞逆势而行,只会越走越孤。
三条路径
胡塞现在的处境,用一句话概括:每一条路都不好走,但不选也不行,第一条,妥协求生,这是最现实的一步。趁着哈马斯退场的东风,胡塞可以宣布暂停攻击,转而与沙特主导的联盟、也门政府开启对话。
这么做的好处是,能保住命,给自己争取喘息时间,甚至有可能获得某种形式上的政治认同,但麻烦也不小,意识形态一旦松口,内部强硬派就可能炸锅,组织分裂的风险随之而来。
第二条,硬抗到底,这是最"理想主义"的选项,扮演"最后的抵抗者",继续向以色列发射导弹,好处是形象上还能"保纯",在一些铁杆支持者中还能维系基本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以色列已经展开"低强度、持续性"的打击模式,从导弹工厂到燃料库,轮番清理。而且美军也可能加大海上封锁力度,伊朗的"输血"恐怕越来越难。
更糟的是,也门南部的逊尼派部落与胡塞有旧怨,被以色列或沙特策反的可能性也不低。这场"硬抗",可能真就是"硬送"。
第三条,升级冲突,这是最冒险的一招,也可能是最致命的一步,如果胡塞选择使用更高级别的武器,比如重型导弹或高精度无人机,试图袭击以色列核心设施或国际船运航道,赌的是引发更大规模的地区战争,把伊朗拉下水。
但问题是,这种做法就像点燃炸药桶,不仅不一定能换来支援,反而可能引爆全面清算,这不叫破釜沉舟,更像是自毁长城,无论怎么选,胡塞没有轻松的路,每一条都伴随着高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
胡塞不是第一个站在这种十字路口的武装组织,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它确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随着哈马斯的投降,"抵抗之弧"这个曾经贯穿中东的战略构想,正在分崩离析,一个靠着意识形态串联起来的反以联盟,如今只剩下也门的胡塞在孤军奋战。
胡塞的未来,并不仅仅是它自己的问题,它的命运,既是也门内战的缩影,也是后"抵抗之弧"时代中东力量重组的一个注脚。
中东格局正在剧烈变化,红海也不再是"安全后方",而成了前线,胡塞能否在风暴中找到出路,将直接影响也门的和平进程,还可能连带影响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战略平衡。
抉择的钟声已经响起,也门上空的迷雾仍未散去,但胡塞已经没有时间犹豫了,是融入新的地区秩序,还是被旧时代一同埋葬,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