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圈的故事,总绕不开"传承"与"较量"。从伏明霞与郭晶晶,到如今的全红婵和陈芋汐,每一对"双子星"都要在聚光灯下,扛起"被对比"的重量。

只是没人想到,当陈芋汐再一次谈起全红婵时,会红着眼眶落下眼泪--那些藏在比分背后的委屈、压力,还有两人之间远超"对手"的情谊,终于在这一刻,再也藏不住了。

提起全红婵,人们总会想起2020东京奥运会上那个横空出世的14岁少女。三跳满分的奇迹,让她从默默无闻的小将,变成了全网追捧的"婵宝",连郭晶晶都忍不住赞叹"这水平太难得"。
可很少有人记得,那一年的东京,陈芋汐本是夺冠热门。当全红婵用近乎完美的动作锁定金牌时,站在领奖台上的陈芋汐,脸上是得体的微笑,心里却埋下了一颗"不服输"的种子。

从那以后,"全红婵vs陈芋汐"就成了跳水圈最热门的话题。两人年龄相仿,都要跨过"发育关"这道坎--全红婵曾因为身高体重猛涨、旧伤复发,被迫退赛近半年;
陈芋汐也在青春期里,一边调整动作幅度,一边对抗身体变化带来的不稳定。外人只看到她们在跳台上的"针锋相对",却没看到她们私下里,是如何互相陪着走过这段最煎熬的日子。

直到全红婵确定要在11月的全运会上回归,大家才意识到:那个能让陈芋汐真正"卯足劲"的对手,终于要回来了。
在全红婵缺席的日子里,陈芋汐几乎包揽了各项赛事的冠军,可她心里清楚,没有全红婵的赛场,总少了点"较劲"的乐趣。就像武林高手遇见了旗鼓相当的对手,唯有彼此存在,才能逼出最好的自己。

最近的一次采访里,当记者提起与全红婵的较量,陈芋汐终于卸下了"坚强"的面具。她说起东京奥运会失利后,自己一度想过"逃走"--不敢看比赛回放,不敢面对教练和家人,甚至觉得"再也站不上十米台了"。
说到这里时,她下意识地紧闭双眼,沉默了几秒,眼泪就顺着脸颊滑了下来。"我明明也很努力了,可大家总说我是'万年老二'。"那句带着哽咽的话,让人心疼得厉害。

比输比赛更让她委屈的,是网络上的流言蜚语。赢了全红婵,会被骂"保送生",说她靠运气;输了比赛,又会被嘲"没实力",连"预制冠军"的标签都被贴了上来。


在饭圈文化的裹挟下,她的每一次起跳、每一个得分,都被放大、被解读,那些莫须有的指责,像小石子一样,慢慢堆成了压在她心上的大山。

可当她擦干眼泪,说起全红婵时,语气里却满是温柔。"其实有她在,我才更踏实。"陈芋汐说,全红婵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看到全红婵在训练里反复打磨一个动作,她就会告诉自己"不能偷懒";


看到全红婵克服伤病回归,她就会觉得"自己的这点困难不算什么"。她们不是"敌人",而是彼此的"参照物",是能看懂对方"坚持"的人。

现在的陈芋汐,已经不再怕被拿来和全红婵对比了。她坦言,自己最大的目标,就是在接下来的比赛里,赢一次单人项目的冠军,不给职业生涯留遗憾。
而这个目标的"动力源",很大一部分来自全红婵--"因为知道她会拼尽全力,我才敢逼自己再进步一点。"

有人说,最好的对手,就是最好的朋友。全红婵和陈芋汐,就是这样的存在。她们在跳台上争高下,却在台下互相打气;她们会因为一场比赛的输赢难过,却从不会因为输赢记恨对方。
陈芋汐哭红的双眼,藏的不是"嫉妒",而是对梦想的执着,还有对这份"惺惺相惜"的珍视。

等到全运会开赛那天,当全红婵和陈芋汐再次站在十米台的两端,我们看到的或许不只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更是两个少年,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彼此陪伴、彼此成就的温暖故事。
毕竟,跳水的魅力从来不止于金牌,还有那些藏在比分背后,关于坚持、关于友谊、关于青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