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课间追逐,一次意外撞击,竟让10岁男孩小烨的人生彻底改写。2023年10月26日,这个山东菏泽的阳光少年在成武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台上躺了14小时,醒来时已失去十二指肠、胰腺、大部分胃和小肠。两年后,一份司法鉴定书撕开医疗事故的真相:医院存在同等原因的过错,而卫健局的立案调查更让这场悲剧蒙上沉重阴影。

手术当天的细节令人窒息。腹腔镜探查突然转开腹,快速病理报告揭示胰腺恶性肿瘤,家属在14小时内被迫签署4次手术同意书。当普外二区主任赵某某主刀时,家属曾要求转院却被以"不具备转运条件"拒绝。最终,这个原本只需局部切除的肿瘤,演变成多器官摘除的灾难性手术。医院事后辩称"符合临床规范",但2024年12月的司法鉴定直指三大过错:术式选择瑕疵、风险预见不足、告知义务缺失。

更令人震惊的是卫健局2025年9月的书面答复,除证实司法鉴定结论外,还揭露医院存在24小时未完成病历、知情同意书签署不规范等程序违法。这些细节与家属描述的"医生慌张""反复施压签字"形成呼应,暴露出基层医院在重大手术中的系统性漏洞。今年7月医院赔付的20万元,对于需要终身静脉营养和可能器官移植的小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如今12岁的小烨靠营养液续命,胆红素升高预示着更多并发症。这个案例撕开了医疗体系的深层矛盾:当县级医院挑战高难度手术时,技术能力与风险评估的边界在哪里?家属索要手术录像的诉求,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指向医疗透明度的制度性缺失。在"救孩子"与"讨公道"的双重困境中,这个家庭的坚持,或许能推动医疗责任认定机制的完善。毕竟,每个孩子的人生都不该成为医疗失误的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