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19世纪的德国实业家维尔纳·冯·西门子曾有一句名言:"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

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句格言依然适用。放眼全球,各国政府与企业正默默投入巨额资源,争夺从电动汽车到机器人等各类新兴产品的技术标准定义权。

这些不为人知的较量,其背后往往关乎巨大利益:赢家将实质上掌握着全球某一产业的规则制定权,迫使竞争对手不得不适配那些为赢家产品量身打造的技术规范。

过去几十年来,美国和德国一直主导着标准制定过程,给英特尔和西门子等企业带来了显著优势。但如今,这一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香港《南华早报》18日报道指出,随着更多中国专家在重要国际关键委员会中跻身高层职位、中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曾被贴上"低端产品制造中心"标签的中国,正迅速崛起为多个产业的技术领导者,从全球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制定者"。而"一流企业定标准"这句行业箴言,也日益成为中国商业领袖们的共识与行动指南。

港媒援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数据报道称,在主导的工作组数量,以及在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秘书处的代表席位方面,中国目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之后。

德国标准化协会(DIN)也在一份致港媒的声明中评价道,"近年来,中国大幅扩大了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参与度,尤其在面向未来的议题方面表现突出……中国专家在标准化委员会中的专业知识,以及提案质量,均有显著提升。"

声明还提到,"与此同时,中国正大力投入本国的标准研发,部分原因是为了减少技术依赖并取得全球领导地位。"

这种投入正转化为越来越多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全球标准。据一名资深中国研究人员的统计,去年ISO发布的标准中,约9%来自中国专家牵头的工作组。

近几个月来,中国已经在国际标准制定领域取得多项突破。

7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首个纳米金刚石标准正式发布。纳米金刚石被誉为材料界的"工业味精",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电子、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该标准的成功发布,标志着我国纳米级金刚石材料产业实现了从"深耕积淀"到"引领国际"的历史性跨越。

同一个月,工信部官网发文宣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一项自动驾驶新国际标准也正式发布。牵头制定单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总工程师孙航介绍道,"我国汽车行业主持制定和参与的全球技术法规协调以及国际标准制定项目已经达到50项之多。"

再早些时候,国际电工委员会(IEC)2月发布了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该项标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2025年3月12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蟠桃园老年公寓,护工在教老人与智能机器人下象棋。视觉中国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利峰对《南华早报》表示,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新兴领域牵头制定新的技术标准,便有机会成为该市场的主导力量。

"从一开始就掌握标准制定权,后续整个产业格局便会向你倾斜,"温利峰指出,"引领国际标准意味着在技术层面引导市场,从而帮助提高自身产品的市场份额。"

港媒分析称,美国和德国等竞争对手往往由企业主导标准制定进程,而中国在提升自身标准制定地位方面采取了系统性策略,由政府、大学以及国有和私营企业共同协调努力。

德国标准化协会指出,中国在标准化领域投入了"大量财政资源",而其以公立为主的高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委等多部门于2023年联合发布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到2025年底前,纳入国家企业标准化总监人才库重点培养人才达300名以上;开设标准化工程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达15所以上;建设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60个以上,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占比达25%以上。

温利峰补充道,从发电到石油等多个领域的中国国有企业,也在标准制定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

中国民营企业同样在这一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今年3月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曾分享称,早在2014年,海尔冰箱就首次提出冰箱保鲜国际标准的提案,但在当时却遭到众多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冰箱性能分委会成员国代表的反对,他们不相信中国企业有能力从0到1制定国际标准。

但海尔冰箱团队并未放弃,凭借创新迭代全空间保鲜、控氧保鲜、磁控保鲜等新技术在全球市场获得了用户广泛认可。今年3月,这项由海尔主导的全球首个IEC冰箱保鲜国际标准终于发布。

会议期间周云杰还介绍称,目前全球每注册10项家电专利中,约有7项来自中国。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周云杰接受媒体采访。光明网

有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指出,中国在国际标准领域影响力的提升,反映了该国在创新领域的长期投入,"得益于中国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与持续投入,中国正从国际标准的'接受者',转变为某些领域高水平标准的'领导者'。"

不过,分析人士也强调,尽管中国在全球各类组织中的代表人数不断增加,但中国仍然需要更多兼具技术专长、语言能力与开放性格的专家,目前中国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撼动欧美地位"。

"我们要想赶上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利峰说道。

第六届中国质量大会9月17日刚刚在南京落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曹诚焕在大会期间介绍道,中国已经是ISO参与度最高的成员之一。

"中国目前承担着约90个ISO技术委员会,这是个庞大的数字,是非常亮眼的表现,"他说,"中国参与了99%的ISO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的工作,对ISO使命的贡献巨大。"

曹诚焕观察到,中国在2021年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后,中国的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取得明显进展。例如,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钢铁制造、船舶、风力发电、航空航天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领域的发展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对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随着标准化工作日益受重视,曹诚焕指出,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因为中国正引领许多未来科技的发展,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他期待,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和网络安全等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希望,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作出更大贡献,未来ISO能与中国各相关方展开更密切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