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缅甸接连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一次7.9级,一次6.4级,还有若干余震。

截止3月31日下午17时,地震已造成超过2000人死亡(包括三名中国人),3900余人受伤和数百人失踪。

地震的震中,距离人口150万的曼德勒市市中心,只有15公里左右,曼德勒市因此损失惨重,大约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

由于大量废墟的存在,伤亡人数必然继续上升。

本次地震还波及到我国境内,比如云南瑞丽,已有847户房屋受损。

从2023年末以来,缅甸军政府不断丧师失地,就没打过几次胜仗,其控制区已不足全国面积的一半。

这时候来一场大地震,犹如雪上加霜。

接下来,不排除缅甸出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缅甸内战的两方,分别是军政府和民族团结政府(NUG)。

NUG的主体,是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外加各种民族地方武装(简称:民地武),民地武和NUG是合作关系,NUG指挥不动民地武。

虽然我们不喜欢军政府,但NUG的问题在于,和美国关系过于密切,其总部就设在华盛顿,资金来源大部分是美国官方援助。

NUG的代理总统杜瓦拉希拉,是克钦族人,克钦独立军一手推上去的。

在缅甸的诸多民地武中,克钦独立军最亲美。

如果NUG打赢内战,中缅石油管道、皎漂港等中缅合作成果,恐灰飞烟灭,这是最坏的情况。

最好的情况,是双方谁也吃不掉谁。

但自2023年末以来,军政府的形势急转直下,不仅丢失了整个果敢,还丢掉了包括腊戌在内的多个大城,在若开邦,缅军更是只剩下几个孤立据点。

网上很多人说,同盟军在树林里捡到武器,似乎我们在支持同盟军一样,其实这是错的。

同盟军打下果敢,铲除电诈,确实符合我们的利益,我们没有反对。而同盟军打下腊戌,手伸得就有点长了,但勉强还能接受。

没想到,同盟军还不满足,想继续南下,攻打曼德勒,曼德勒是缅甸旧都,第二大城市,地位十分重要。

明清时期,中国曾和缅甸反复战争,许多缅族人至今都觉得中国是威胁。同盟军要是打下了曼德勒,不管我们有没有支持同盟军,缅方都会觉得是我们在支持。

届时,中缅关系会遭到重大打击。

所以,我们在2024年花了大力气摁住同盟军,还协调各家民地武和军政府停火,为的就是让军政府稳住。到2025年初,军政府已有企稳的趋势。

然而万万没想到,就在这时候,大地震来了。

大地震可能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战场形势倒向NUG。

曼德勒是缅军在北部的最大支点,大量运往北部的物资,会在曼德勒存放或中转。

而这次地震,受影响最大的就是曼德勒,许多道路中断、不少桥梁倒塌。比如曼德勒与隔壁实皆省的连接通道,主要靠两座阿瓦大桥,包括一座新桥和一座旧桥。

地震导致旧桥垮塌,新桥也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通行不再安全。缅军想往实皆省运送物资,会严重受阻(航空运输成本太高,运不了多少,还得是走陆路)。

对尚在北部驻守的缅军而言,意味着后勤将出现问题。

虽然在地震发生后,NUG宣布暂停进攻性行动两周,但两周以后呢?

区区两周时间,显然不足以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

如果NUG恢复进攻,并把重点对准北部缅军控制区,缅军的麻烦就大了。缅军士气本就不高,逃兵现象日增,已经到了强拉壮丁的程度。

要是后勤再出问题,其抵抗意愿可想而知。

垮塌的旧阿瓦大桥

第二个可能的后果,是军政府民心尽失。

3月中旬,军政府首脑敏昂莱表示,将在2025年12月或者2026年1月举行新的大选。许多人本来就不想参加,觉得不过是军政府的鬼把戏。

现在又发生了大地震,一旦救灾不力,那么大选被集体抵制是可以预料的。

大地震影响大选,是有先例的。

2023年2月,土耳其发生大地震,埃尔多安在救灾中表现不佳,饱受诟病。当年5月份的大选,埃尔多安尽管胜出,但只是险胜。优势相比以往,缩小了许多。

缅甸军政府的支持度,还远不如埃尔多安。因此,这场地震将进一步打击军政府的民心。

为避免最坏情况出现,地震发生后,中方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是第一个派出救援队的国家,各种装备、物资也在陆续到位。

从3月29日起,中缅边境线上,已有不少缅甸的商户涌入中国一侧,后续势必更多,边境线会压力山大。

可以说,就算不考虑政治因素,仅仅考虑边境安全,我们也得帮缅甸一把。

那么,我们能不能避免最坏情况出现呢?

虽然军政府面临的形势严峻,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NUG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NUG的财政来源,主要是税收、美国援助和捐款。

先说税收。

由于对基层控制力不深,NUG收不到多少税,整个2023年也不过2300万美元。

2024年,虽然缅军丢失了许多区域,但大部分丢失区域是被民地武占领的,由此得到的税收不可能交给NUG,NUG的税收总额难以增加多少。

接下来是捐款,包括NUG发行的革命债券、资产拍卖和直接捐款。

NUG发行的革命债券是不兑现利息的,也不能拿回本金,只有当NUG在内战中获胜后,购买者才能拿回本金,实际上相当于捐款。

资产拍卖也是不兑现的。

比如,NUG曾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名义上拍卖了敏昂莱居住的一栋别墅。

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拍卖,原因在于,NUG并不能真的把别墅交给购买者,NUG也没有控制这栋别墅所在的区域,只能等内战获胜后再兑现。

对此,购买者事先是知情的,他们愿意出这笔钱,全凭对NUG的热情。

所以,资产拍卖和捐款也没区别。

从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时间里,NUG获得的各种捐款合计也不到两亿美元,平均每年六千多万美元。

作为对比,美国每年给NUG的直接援助,就有1.5亿美元左右,外加美国国际开发署的5200万美元"援助",合计两亿美元左右。

这两亿美元,是NUG的真正命脉,占NUG年度运行预算的50%以上。另有不少钱虽然不直接给NUG,但也在援助NUG之列。

比如美国国际开发署,每年在缅甸总花费约2.4亿美元,许多支持NUG的媒体,就是靠这笔钱生存。

和拜登热衷于支持NUG不同,特朗普不仅对援助NUG不感兴趣,对整个缅甸,都没多少兴趣,已经砍掉了许多对NUG及其支持者的援助。

以"伊洛瓦底新闻网"为例,这是缅甸流亡者在泰国办的创建的媒体,其报道内容经常被西方媒体引用,是名气最大的缅甸媒体。

有美国援助时,"伊洛瓦底新闻网"的日子过得挺滋润,连广告都不需要怎么打。

但失去国际开发署的资金后,"伊洛瓦底新闻网"陷入了困境,现在只要点开他们网站,会立刻弹出一个窗口,呼吁所有读者给他们捐5美元。

而"伊洛瓦底新闻网"的困境,不过是NUG及其支持者的一个缩影。

只要军政府能扛过这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NUG财政日渐枯竭,进攻动能会越来越小。

其次,NUG内部的裂痕,正不断浮现。

2025年3月22日,德昂民族解放军在掸邦的贵概镇,与克钦军发生冲突。20余名克钦军,遭到德昂军的殴打,并被强行扣押。

这不是双方第一次冲突。只不过,此前都是动嘴,这是第一次动手。

冲突不止出现在德昂军和克钦军之间,同盟军和德昂军之间、同盟军和北掸邦军之间,都出现了冲突。

德昂军还向西,占领了一些原本由民盟控制的区域,民盟虽未公开发作,但私底下肯定不满。一系列矛盾的根源还是分蛋糕,各家都想多分点。

NUG本就是个松散的联盟,内部矛盾不小。

军政府发动政变的头两年,为了共同对抗军政府,大家热情高涨,联盟能够维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现实的利益算计,联盟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

其实在许多民地武看来,NUG和军政府分出胜负,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过去数十年,民地武们几乎被缅军挤到了墙角,控制区被不断蚕食。原因就在于,缅族的人口体量优势大得多,只要缅族内部统一,民地武就不是对手。

现在,好不容易等来了缅族内部分裂,自己有了攻城略地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

恐怕,他们也不愿意军政府快速倒下。

有这些因素,NUG想彻底击败军政府,恐怕没那么容易。

如今,地震救灾黄金72小时已经过去,地震导致的各种问题正在不断浮现。缅甸军政府若不能重新打通北方补给线,前线可能出现雪崩。

NUG若无法约束民地武趁火打劫,自己的合法性也会遭到严重冲击。

而中缅边境线上持续涌入的难民,正考验着人道主义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平衡。

中国会作何选择?

事实上,我们已经采取了行动。

地震后,中国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派出多支救援队(包括国家队和民间队)奔赴缅甸开展救援工作。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中方救援队在缅甸已救出6名幸存者。‌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也提供了大量紧急物资援助,包括帐篷、毛巾被、折叠床和赈济家庭包等。‌

说实话,尽管有人对"援助诈骗犯"有些许微词,但无论是从人道主义角度,还是从国家利益角度,中国都不能坐视不管。

中国的西南出海口战略,已经酝酿了几十年,正式实施也有了十几年,不能因为一次地震,就被破坏殆尽。所以,救缅甸既是大国责任,也是利益驱动。

但缅甸的地震波及的,不止是曼德勒和诸多城市,还有政坛和战场。

余波会陆续释放,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