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两年多,普京终于意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光靠中国帮忙,这仗打不完啊!乌克兰战场上损失惨重,欧美制裁压得喘不过气,战事迟迟不见尽头。眼看形势不对,普京下令扩军18万,试图扭转战局,但问题是,这场持久战到底什么时候能打完呢?

2022年2月,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一声令下,乌克兰战场的炮声就响了起来。起初,他信心满满,觉得这是场短暂的"特别军事行动",速战速决,结束后便能轻松宣布胜利。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一个狠狠的教训。

两年过去了,战火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俄罗斯的军队,乌克兰的抵抗,还有来自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把战场变成了一场泥潭。

普京每天都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战场上的损失、国内的经济困难、国际上的制裁,而中国的支持,虽然让俄罗斯在某些方面能够暂时缓解压力,但毕竟单靠一个中国,想在这场战斗中取胜,太难了。

要说这场战争开始的时候,普京的计划还真是简单。他以为,只要稍微用点兵力,就能迅速拿下乌克兰,西方国家最多也就是在经济上制裁几下,不至于真的动手干预。然而,战场上的形势很快让他明白,这不是一场短期的冲突。

乌克兰方面得到了欧美国家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反而打得更顽强了。俄军在乌东地区推进虽然有进展,但前线伤亡惨重,士气受挫。

加上乌克兰军队的反击,俄军的推进速度远不如预期,战线始终拉不开。而且这场战争不仅在乌克兰战场上艰难进行,更在国内外拖累了俄罗斯。

普京也不是没有采取行动。他几次下令增兵,最近的一次是2023年12月,普京签署了总统令,宣布俄军扩军18万人,总军队规模达到150万人。

但问题是,兵力再怎么扩充,战场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看着每天递交到桌上的战况报告,普京的眉头一天比一天紧锁,乌克兰这个战场已经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既然战场上的形势不乐观,普京自然要从国际关系上找出路。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早已破裂,制裁接踵而至。金融、能源、技术,各方面的制裁让俄罗斯国内经济雪上加霜。这个时候,中国成了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支柱。

中俄两国的关系一直不错,尤其是在能源和贸易上,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战争初期,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因为西方的制裁被拒之门外,但中国加大了进口,这让俄罗斯一度觉得松了口气。

中俄之间的贸易额也在逐年攀升,双边合作逐渐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俄方的经济压力

但很快,普京发现光靠中国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中国虽然是个强大的经济体,但国际制裁带来的压力可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化解的。

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西方的封锁让俄罗斯在武器装备、通讯技术等方面受到严重限制。虽然有了中国的帮助,但技术上的依赖仍然使得俄罗斯处于困境之中。

此外,中国一直秉持着"不选边站"的外交政策,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虽然经济上给予了支持,但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并没有为俄罗斯提供完全的政治背书。

普京渐渐意识到,仅靠中国的经济支持和部分外交声援,远不足以扭转战局和破解国际上的孤立困境。

两年多的战争,普京看到了军事上、经济上和外交上的诸多瓶颈。他终于意识到,战争并非短期内能够解决,想通过简单的军事力量获得胜利已经不再现实。于是,他选择了扩军。增加军队数量、提升作战能力,试图通过强大的武装力量压制乌克兰。

2023年12月,普京签署总统令,宣布俄武装力量再次扩军,增加18万人,使总军人数量达到150万。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军第三次扩军。通过这一举措,普京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更多的优势,尤其是加强西部边境的防御力量,确保俄罗斯的安全。

但问题是,这18万军人能不能真的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前线的战斗持续胶着,乌克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援助,战线的拉锯战仍在继续。

与此同时,普京还在反思。经过两年的战争,他不得不承认,孤注一掷地依赖军事力量,未必能带来决定性的胜利。而国际上的孤立局面也让他逐渐认识到,不能仅靠中国一个国家支撑起俄罗斯的未来。

尽管中俄之间的合作对俄罗斯来说至关重要,但更广泛的国际外交努力、政治上的灵活性,甚至包括一定程度的妥协,或许才是普京下一步必须面对的抉择。

两年多的战争,普京和他的团队早已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巨大压力。俄罗斯内部的经济形势、社会舆论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和持久性。

尽管普京政府依然在努力宣传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但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资源匮乏、以及士兵伤亡,使得民众的不满情绪逐渐上升。

普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这场战争什么时候能结束?战争持续的时间越长,俄罗斯的损失就越大。扩军可以带来一时的力量提升,但长期的经济压力和外交孤立,已经开始吞噬俄罗斯的国力。如果不能尽早结束这场战争,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处境只会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