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随着印度外长时隔5年再次访华,两国关系迎来稳步改善的契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7月15日发表文章提到,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美国制衡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到来,这种观念出现了动摇,更令印度如履薄冰。

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其实印度从未真正打算冒着巨大风险对抗中国,只是为了"煽动美国关于印度可能对抗中国的幻想"。还有学者提醒:特朗普对华充满火药味的时代已经过去,印度得谨慎行事。

7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右)在五角大楼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迎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 视觉中国

文章称,通常情况下,印度外交官和战略家们都以"处变不惊"引以为傲,无论世界多么动荡,他们都能保持冷静的务实态度。但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印度精英阶层却陷入了慌乱。

特别是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之后,印度精英阶层普遍弥漫着一种不确定感。真正让印度精英感到震惊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特朗普在冲突结束时抢功,宣称是他出面迫使印巴停火。

更糟的是,特朗普甚至夸口称,如果没有他,这场冲突可能已经升级为核战争。可在印度人看来,印度与巴基斯坦所拥有的核武库足以让任何升级代价惨重,因而彼此都会避免核战的可能。

几周后,特朗普又在白宫接待了巴基斯坦军队领导人、陆军参谋长穆尼尔。

文章称,十多年来,印度外交政策一直高度重视一个核心前提:中美在意识形态与经济领域的长期对抗不可避免。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看到了机会,试图向美国推销自己是"亚洲对抗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

可如今,印度精英阶层开始怀疑,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中国以及"遏制中国崛起"这一诉求,在他心中到底占据多大分量。

"印度现在处境非常艰难。"新德里一位政策界人士指出,印度从未真正打算冒着巨大风险对抗或挑战中国,毕竟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军事力量也强大得多。相反,印度只是更愿意"去迎合美国关于印度可能会对抗中国的幻想"。

尽管印度实际上对抗中国的意愿有限,美国却对其厚爱有加。2020年,特朗普首次执政期间,中印军队在边境发生冲突,当时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实时地理空间情报。一位分析人士说:"美国人当时非常慷慨。"

拜登政府时期,印度更被捧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在华盛顿受到欢迎。为支持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拜登政府甚至默许印度在俄乌冲突后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

如今,这样的"奖励"更难争取了。7月14日,特朗普公开警告所有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若俄罗斯在50天内不结束冲突,就将面临严厉的次级制裁。

印度政策圈仍普遍对特朗普的真实想法"摸不着头脑",他的"美国优先"理念到底是倾向于对抗中国,还是与中国达成交易?

一位接近政府的外交学者说:"我们理解特朗普可能会对中国采取更温和的态度,他那充满火药味的作风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得谨慎行事。"

印度仍想维持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立场。在一些政策人士看来,一旦特朗普决定抽身亚洲,相比日本、韩国这样的美国正式盟友,印度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文章称,在经济领域,印度到底还是底气不足。印度一度被视作中国制造的替代,凭借美国"友岸外包"策略,通过承接苹果等企业产能获益,但如今特朗普对盟友比对中国这样的对手还要强硬。

与此同时,中国似乎也对印度有所警惕,召回数百名工程师,据称还限制高端设备出口印度。

在印度商界精英和政策制定者之中,一旦中美博弈加剧,印度该不该与中国"脱钩"或"妥协",仍难以达成共识。

文章感叹:如果特朗普行事可预测,这种战略抉择也许会容易得多。但由于他难以预测,印度处境如履薄冰。

近期,中印交流逐渐回暖,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已于上个月率领印度高级代表团访华,参加在山东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印媒认为,虽然中国和印度依然存在分歧,但更加频繁的高层接触表明,两国正寻求稳定关系。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抵达北京,时隔5年后首次访问中国。据《印度教徒报》报道,苏杰生在北京表示,印度和中国互相交换观点和意见非常重要,两国关系持续正常化可以产生"互惠互利的结果"。

对于中印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曾表示,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当前的共同任务是致力于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应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这符合两国28亿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地区国家的共同期待,顺应全球南方卓然壮大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