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欠10亿货款不说,荷兰还反咬一口,拒绝向中国供货,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欧洲发现情况不妙。那么,荷兰此举到底有什么目的?中方对此又是如何回应的?
9月底,荷兰政府以所谓"经济安全"为名,强行接管中资控股企业安世半导体,并撤换其中国籍首席执行官。随后,荷兰单方面宣布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材料,理由是"无法监管中国工厂的产品交付与质量"。然而事实却是荷兰方面拒绝付款和断供原料,才导致工厂被迫停工。

随后,安世中国发布声明进行强烈驳斥,并指出荷兰总部拖欠中方货款10亿元。这笔钱本应该支付给位于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用于结算已交付晶圆的成本。然而,荷方却反指中国子公司"违规使用印章",并要求客户将款项汇入未经授权的账户。这番说辞漏洞百出,政治意图却十分明显,明摆着是以公司治理为名,行政治操控之实。
实际上,这场风波的根源并非中荷企业内部矛盾,而是政治势力的"长臂管辖"。荷兰政府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说到底还是奉美国意志行事,毕竟美国在芯片领域推行"科技围堵",而荷兰作为光刻机关键设备供应国,早已成为美方的"技术前哨"。此次强占中资企业,并借此切断中方供应链,完全符合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目的。
但问题是,荷兰可能低估了"拔刀助美"的代价。首先,安世半导体70%的封装测试产能在中国。没有东莞工厂的生产支撑,荷兰总部根本无法完成订单交付。据路透社报道,荷兰方面虽然紧急寻找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的替代封装厂,但这些工厂的扩建至少需要一年。对汽车产业而言,一年意味着无数条生产线的停摆。奔驰、宝马等车企首当其冲,已经被迫缩减生产规模。

其次,荷兰的鲁莽不仅冲击全球车企,更波及整个欧洲制造业链。安世的芯片不仅用于汽车,还广泛应用于家电、雷达、通信设备甚至军工系统。正如塔夫茨大学学者克里斯·米勒所说,如果未来几周内问题无法解决,那么全球制造业产出都将受到波及。欧洲媒体甚至警告,这可能成为"新一轮半导体危机的引爆点"。而欧洲真正的尴尬恰恰在此,美国背后煽风点火,荷兰从中添柴,但最后被烧到的却是自己。
在强占安世半导体后,荷兰试图以"主权监管"为由堵上漏洞,却忘了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早已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德国采埃孚和欧摩威等大型零部件企业,已经紧急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豁免,以便恢复从中国的芯片进口。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荷兰指责中国"阻断供应链"时,正是中方的豁免政策救了欧洲工厂免于停产,这也让欧洲政商界开始察觉,这不是中国制造的问题,而是欧洲政策的自我绑架。
在中美贸易竞争的大背景下,欧洲本想保持"战略平衡",但荷兰的替美出头,让欧盟陷入被动。布鲁塞尔虽然尝试通过中欧出口管制对话缓和局势,但面对荷兰的一意孤行与美国的幕后操纵,欧盟自身的协调力显得软弱无力。欧委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虽然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谈判正在取得进展",但欧洲企业清楚,真正的危机仍未解除。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性。中国没有选择对等报复,也没有借机收紧出口,而是采取了务实手段,允许向符合条件的企业继续出口芯片,为市场预留喘息空间。这种做法既展示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也让欧洲看到中国并非"供应链威胁",而是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