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1日,莫斯科,白雪飘零。没有像早期苏联那样的大规制纪念,街道显得比往昔安静。人们走过红场,列宁墓前依然有人驻足,却没有谁停留太久。恍惚间,时间已脱缰一百年,列宁离去的日子在今日俄罗斯如一条细细的水流,仿佛要被城市匆忙的脚步拦腰截断。不过,这天对于极少数依然坚持信仰的人来说,意义依旧沉重!
久加诺夫领着几名俄罗斯共产党党员,黑衣黑帽,低头默哀。他算是如今少数还认准老路径的人了。抬头望见广场上普京画像的广告牌,他的嘴角似乎一挑,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谁能想到,这个党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风光了?再没有群众游行的大队伍,也没有红旗高举的浩大仪式。俄罗斯大部分人的生活,自苏联解体起就和布尔什维克的理想断了联系。
看新闻说,他前段时间还当众抨击普京,说普京外出视察军队竟没戴帽子。冬天冷成那样,领导人要是感冒了,老百姓可怎么得了?有人觉得他这是挑软柿子捏,胆子只敢对着礼仪细节絮叨两句。毕竟总统大位早已归一,哪还有反对派什么事?快到选举,谁还会真正站出来挑战权威,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
三十年前苏联土崩瓦解之前,久加诺夫还和叶利钦斗过,哪轮得到普京一人独大?可现在连那点野心都被风吹散。外头的人,熟悉苏联历史的多已老去,年轻一辈只知网络热梗,不知列宁的事迹。从最近俄罗斯列瓦达中心的数据来看,说到列宁,有47%表示认可,有17%否认,还有差不多1/3的人干脆觉得无所谓。数字背后是冷淡的现实--大多数人把革命导师当成课本上的一页。
实际情况是不是更冷清?在街边采访,有学生说:"啊?列宁?那不是红场里的蜡像吗?"这话听来疏远,但细想其实也不奇怪。少有谁在意那个被玻璃罩住的遗体,反而更多人关心今天油价房价以及TikTok上的新梗。苏联成了爷爷奶奶的怀旧话题,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和穿越剧里的历史角色没两样。
值得琢磨的不是普通人怎么想,而是普京怎么讲。普京这几年,在公开场合几度点名批评列宁。他说,今天的俄罗斯所面临的危机,有些根源还得追溯到列宁时代。苏联诞生的时候,列宁主张成立加盟共和国,允许这些共和国有选择权,愿意加入就进来,想退出也行。普京觉得这样的结构太松散,为后来91年苏联解体埋下了雷。是不是这么回事?普京话说得重,但至少听起来有点找原因的意味。不然,为什么克里米亚归属会出现争端?怎么老和乌克兰掰扯不清?
更重要的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超过1万项。这可不是小事,大到国家经济,小到街头蔬菜店生意都受影响。总有人要找替罪羊,被推上台面的,除了西方,还有已逝去七十多年的列宁。普京说这不是怀疑列宁创建苏联的功绩,只怪当年"拧得不够紧",才有解体悲剧。这话听来有点复杂,他到底是批评,还是别有用意?
其实追究起来,苏联之所以能维系这么久,靠的不是加盟共和国制度,而是党内严密的控制。各加盟共和国党委,归中央指挥,没有哪个真能闹独立。90年代初最后瓦解的原因,倒不是列宁留下的制度,而是戈尔巴乔夫主动解散苏联共产党。树倒猢狲散,各地随即各奔前程。"党散国亡",这不是一句废话--没了铁的纪律,疆域自然碎了。普京要是想怪,立场应不应摇摆一下?
说白了,那时候党还在,哪怕宪法里有退出条款,谁能真说走就走?但谁又能保证历史不是一场偶然,刚巧碰上了大厦欲倾的那一天?
说回列宁遗体,100年了!红场地宫里玻璃棺,光线照着的是个遥远的影子。不是没出过事,当年纳粹逼近莫斯科,斯大林急令转移:遗体宁可迁走,也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而90年代后,每年都有人跳出来提议要给遗体火化,理由五花八门,有说医学不如现今,有说遗体风化严重,还有人觉得与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
据莫斯科政协一名成员最近透露,实际存留下来的可能只剩一个头颅,其余部分都已逐步腐化烧毁。能保留到现在很不容易吗?现实却冷静,外观完整,实则大部分替换为现代材料。可即使这样,每年仍有数百万本地人和游客前来。有人怀念,有人好奇,有人只当打卡。是否荒唐?未必。
普京这些年明明多次批判列宁,但一问及是否处置遗体,他总回避说要听民意,还保证列宁遗体必须保留下去。这个表态与他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形成某种微妙反差。难以解释,他对苏联的复杂情感令人费解。数据不会骗人,2021年底调查有58%的受访者认为列宁遗体应该继续保存。民意未冷,普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能团结人心的筹码。
甚至当下,在乌克兰冲突持续、俄罗斯面临尴尬局势时,保存列宁遗体仿佛成了一种公关策略。不火化,不抛弃,把怀旧的力量一直保留在显眼位置,这和列宁生前革命追求好像没什么关系,却成了治国术。
不过,也有人说普京的这个决定是出于自身的权力稳固,他或许根本没有那么在乎情怀。可事实也未见得如此简单。"怀旧"这种东西,说是马列思想遗产,但很多普通百姓其实又没有深刻参与感。心理距离感拉得远远的,甚至有受访的大学生根本说不上列宁的三个主要政治主张。
互联网最新的民调反复显示,俄罗斯人的关注点正发生变化。年轻群体在社交网络上的热议,已更倾向于经济自由、生活方式多样化,对历史争议的兴趣降低。俄通社最近报道,95后对苏联历史知识的平均掌握程度,跌到了近20年来的最低谷。数字是枯燥的,但说明问题。
有意思。如若苏联没解体,克里米亚是不是根本不会被"拣"来"抢"去?那样的话,会不会少掉很多今天的争论和麻烦?但也许不会,就算苏联没倒,民族与边界的矛盾总归冲突不断,这一点其实很难讲明白。说严重点,苏联留下巨大历史债务,几代人都难言清白。偏偏得承认,普京能不能替俄罗斯找到更好的答案?这个问题吃力,没人敢给"对"或"错"二字贴在他身上。
关于列宁纪念的规模缩小,社会评论里有一派说是时代进步的象征,另一派却认为这说明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可谁能定论,减少纪念到底好还是坏?毕竟,现在的国家认同、文化走向都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社会思潮也频频变脸。刚才举例的那几个学生,不关心老历史,他们关心的是怎么赚钱、怎么娱乐、怎么在内外交困中不被苦日子拖住。
再往下深挖,列宁遗体的保存其实就是一个象征,无论真假。对普京,是某种现实政治的平衡器;对久加诺夫那类老一代,是种信仰慰藉;对路人,是打卡留影的景点;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代,大体等同于游戏里的NPC。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彼此之间未必有关联,偶有重叠,也不过一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