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国收加税信号,特朗普直接表态,中国也被美国盯上了,对华关税将飙到160%
根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进口石墨存在不公平补贴,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阳极级石墨征收93.5%的初步反倾销关税,最终决定将在12月5日前公布。这一动作,让外界再次聚焦美国近期频繁挥动的关税大棒。
先说美国最近的"加税地图"。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向日本、韩国、巴西等20多个"小体量、低关联"贸易伙伴发函,明确从8月1日起对这些国家征收20%至50%不等的关税。而更早时候,特朗普在公开场合提到,将对超过150个类似国家统一加税,税率可能在10%至15%区间,目前具体方案还在协调中。这些动作看似分散,实则有共同指向--用关税当工具,优先"敲打"那些对美国经济依赖度高、反制能力弱的国家,避免和大经济体正面冲突。
特朗普(资料图)
但中国显然不在"避开"之列。这次针对石墨的加税,就是最直接的例证。石墨虽不起眼,却是制造电池的核心材料。全球90%以上的石墨由中国供应,其中95%的电池阳极材料需要用到它,而阳极材料又占整块电池成本的7%。美国去年从中国进口了近18万吨石墨产品,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这里。
更关键的是,去年12月美国石墨生产商协会已申请叠加反补贴调查,当时初裁结果显示,两家未配合调查的中国企业被推定补贴率超700%,其他企业也有6.55%。这意味着,若两项关税叠加,中国石墨对美出口的有效税率可能飙升至160%。
160%的税率意味着什么?咨询公司CRU Group电池材料主管萨姆·阿德姆算过一笔账:按这个税率,每千瓦时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会增加约7美元,相当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的制造税收抵免(约35美元)的五分之一。韩国电池制造商的利润可能直接被抹去一两个季度--这些企业本指望靠《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扩大生产,现在却因关税压力陷入两难。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本土企业也坐不住了。特斯拉及其电池供应商日本松下曾公开反对加税,理由很现实:美国国内石墨产能根本满足不了汽车制造商的质量和数量需求。如果强行加税,美国本土电池价格可能上涨约1000美元,最终转嫁到电动车消费者身上。
再看中美之间的互动。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近期放风,称中美将在8月初就经贸问题展开会谈,财长、贸易代表也将参与,但中方尚未确认具体安排。过去几年,中美经贸谈判的经验很明确:单方面施压、搞"选择性加税"换不来成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得很清楚:中美经贸合作本质是互利共赢,希望美方遵守市场经济规则,维护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美国选择此时加税,真实目的可能是刺激本土石墨产业发展。毕竟,石墨在电解铝、炼钢领域的用量远大于锂电池,但在当前中美经贸争端中,它被当成了类似"芯片"的博弈工具--既然中国在这方面有优势,美国就想通过政策倾斜,逼自己的产业"站起来"。
不过,美国的算盘未必能打响。专家分析,当前是中美经贸关系的关键窗口期,政策最终能不能落地,要看美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博弈。特斯拉等大企业已经用实际行动反对加税,说明美国内部对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存在分歧。如果中国企业被迫调整,可能会转向其他市场;而美国若长期依赖第三方替代产品,不仅很难"无缝衔接",还会推高上游成本。
特朗普(资料图)
全球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已经开始显现。彭博社报道,加税可能导致美国本土电池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电动车售价,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韩国电池制造商则陷入焦虑--他们本想借着美国政策红利扩大产能,现在却因关税和供应链不稳定,不得不重新评估投资计划。
从150国的"普遍加税"到针对中国的"精准加税",美国这一轮操作的本质,是用关税当筹码,试图在经贸领域重新划分利益格局。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单边加税没有赢家。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惠的对话原则,既不会因短期压力乱了节奏,也不会放弃推动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的150国加税计划会怎么走?中美8月的会谈能不能谈出点实在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要等政策落地、对话展开后才会有分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全球经济本来就面临多重挑战,美国这种"为加税而加税"的做法,只会让更多不确定性浮出水面。